梅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44-01
面對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網絡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如何恰當地、適量地搞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將顯得更加重要。目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參與性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探究,是每個教師的責任。
一、突出重點,大膽改革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應該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些要求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觀念,更加明確了課堂教學的標準和方法。因此,教師一定要靜下心來,潛心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及其相關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握它的精要,大膽實踐,不斷探索,促進理念向行為轉化,樹立教學新理念。我們只有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才能更進一步明確語文課程的目標和任務。在積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中,師生要樹立教學新理念,明確改革的方向,因為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所以,教師要轉換角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學改革與教材改革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還必須認真學習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特點,探索新教法。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的新教材全面、準確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努力遵循母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改變教學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所以,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過去語文教學中的繁鎖化、復雜化分析和練習的做法,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重視語文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如對年段的不同、課文體裁和內容的不同,教師可靈活采取讀、講、畫、背、唱、演等不同形式,幫助學生體會課文內容、思想、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而我們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要是通過影視、多媒體、畫面的展示,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并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聯想,這樣才能以心貼近文本,發現事物的特點,加上豐富的聯想,在他們心中才能架設起文本的橋梁。譬如《初冬》一文中描寫“下霧時”“霧散后”的太陽:“太陽像個紅球,慢慢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兒也不耀眼。”“霧慢慢地散了,太陽射出光芒來。”教師教授時抓住“發出”“射出”這些重點詞,帶領學生進行比較,了解太陽產生不同狀態的原因,在學生頭腦中繪出形象,從中體會語言的形象感,從而達到讀好書的心境。
四、要強化目標意識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應針對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讓學生心中有自己努力方向,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和任務。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一、二年級的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應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與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作為教師就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幫助學生實現“口語交際、樹立自信心、積極參與討論”的個人目標。又如,每學期要求每個學生多認識幾個漢字、寫好鋼筆書法等目標內容,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
五、以學生為本,增強訓練意識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完成這些教學任務,首先,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培養他們實用水平的語文基本功,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其次,要增強訓練意識,語文訓練要以學生為本、以教材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表現、情緒、個體與群體和學困生。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無論是教師的提問、讀書、討論、引導,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都離不開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和發展。
以教材為務本,關鍵是教會學生朗讀、閱讀、訓練、識字、寫字、口語交際、習作等訓練。因為,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增強訓練意識,教師必須研讀文本,鉆研文本,吃透文本,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得法,教案設計才能與教材中的內容相融合,才能體驗出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所以,教案的設計應具有開放性、生活性、挑戰性、探究性,這樣才能為學生打好語文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