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76-02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教材中的課文雖然是精心選編,但是篇幅短小、內容狹窄,與浩如煙海而且經過大浪淘沙的文學巨著相比,只是滄海一粟。書本只能讓學生們課內得法,但卻無法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無法形成寬廣、深厚的知識文化結構。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讓同學們精神更豐富,語文能力更突出,為學生一生的發展而奠基。
三年級是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一個重要階段,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較弱,教師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進行延伸,適時的課外閱讀指導,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欲望,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整本書。
一、結合課文,推薦閱讀書籍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我們要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閱讀能力、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和需求來選擇適當的有益讀物。我選擇與課文結合和書籍推薦給學生。
語文三上第二單元是名人故事,學習課文同時,我推薦《中外名人故事》;《語文園地二》出現了第一個成語故事“聞雞起舞”,引導學生閱讀《成語故事》;學完了《盤古開天地》,學生可以閱讀《中國神話故事》;學習了《獅子和鹿》,可以推薦《伊索寓言》;三下第四單元學習了《爭吵》后,學生可以閱讀《愛的教育》;學習了《她是我的朋友》后,我推薦《夏洛的網》…… (附表)
這些都是經典作品,又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閱讀更多經典著作,可以改變三年級孩子喜愛卡通漫畫、通俗故事、作文選編等感性化、淺層次的功利性閱讀。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如果多讀經典作品,就能完善他們的人格,豐富他們的人生底蘊,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
二、切合課文,教給閱讀方法
學生閱讀的方法哪里來?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課內的閱讀指導。除了每一篇講讀課文的閱讀指導外,略讀課文的閱讀指導可以由扶到放,切實教給閱讀方法。
1.遷移閱讀
如三上《語文園地二》的成語故事《聞雞起舞》學習時,引導學生自主朗讀故事,思考: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結合幾要素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結合主要內容思考“聞雞起舞”的本義是什么?再討論它的喻義又是什么?這樣,一個成語故事就非常清晰地印在學生腦海中。
學完這個成語故事,老師引導學生小結閱讀方法,接著找出《成語故事》中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進行閱讀遷移,說說自己的閱讀收獲。這樣,學生在閱讀完整本成語故事后,一定會扎實地積累成語,達到閱讀的目的。
2.指導方法
學生閱讀整本書,大量靠的是自讀。這也是閱讀的主體部分,學生全身心地走進整本書,持續默讀,與書本對話。真正領會一本書,一定需要反復地讀。學生自主閱讀的差異很大,有的孩子只是基礎性閱讀(淺閱讀)——基于故事情節的閱讀心理,不帶任何問題,以較快的速度將書讀完。有的孩子則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析賞性閱讀(深層閱讀)——重讀,提出書中的一些重要話題、帶著思考進行閱讀。因而閱讀的效果大相徑庭。
我引導學生在淺閱讀之后進行深層閱讀,教給閱讀的基本方法,并且將學生寶貴的原初的閱讀體驗與成果傳達給老師。如常見的閱讀方法:第一步,自由讀書,了解大體內容。這就是朗讀。不給學生施加任何負擔,就是喜歡讀這本書、讀完這本書就可以。因為沒有任務,學生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所以讀得津津有味,大約半個月就可以讀完這本書了。第二步:做好批注,寫出閱讀體會。(1)在文中記號,將閱讀材料中關鍵的或特別優美的詞、句、段進行圈點勾劃以加深印象。(2)摘錄好詞佳句。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摘抄優美的詞、句、段于筆記本上,經常翻閱,從中學到作者遣詞造句和描寫事物的方法,對自己作文大有益處。(3)讀后寫自己的體會。有些文章讀后特別令人感動,這時候可以將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練了筆,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達能力。(4)選擇精讀與瀏覽.對閱讀材料,我們要有選擇地閱讀,特別是閱讀長篇大作時,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瀏覽,把握整體;讀到精彩處,則放慢速度精研細讀,認真領會。
“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語都不輕輕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性。唯有這樣閱讀,才能發掘文章的意蘊。也唯有這樣閱讀,才能夠養成用字造句的好習慣,下筆不至有誤失。”在葉老看來,所謂的閱讀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閱讀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較、歸納、揣摩、體會的過程。對于一字一句的比較、揣摩、體會,然后歸納,形成自己的認識,才是方法。能夠發現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實的閱讀,才能夠鍛煉語感,才能夠對閱讀有幫助。
三、拓展課文,開展讀書交流
學生閱讀后,我引導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我經常設計這樣的問題:“書的作者是誰?哪國人?”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懂得讀書其實是和作者交流。對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種方法,有利于理解書中的一些內容。
然后提問:“這本書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說出你的理由。”通過學生匯報,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過說喜歡誰,了解學生對這本書的理解程度,看他們是如何看待書中人物的。讓學生說理由,就是通過書中的某些情節證明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說出來進行交流:“書中最讓你難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興的、悲傷的、痛快的、遺憾的、好玩的……”學生會選擇不同內容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匯報,這樣可以豐富每一個學生讀書的感受。
例如《夏洛的網》小說中的威爾伯,是前后有明顯變化的角色。抓住變化引導學生討論:夏洛為威爾伯配了“了不起”“光彩照人”“王牌者”等文字,威爾伯是不是配得上這樣的網上文字?“落腳豬”與“王牌者”,這樣的矛盾沖突,可以引發學生從整個事件的前后經過去思考和評價。
接下來就是探究細節,教師可以抓住幾個重點段落進行設計。書中表現蜘蛛夏洛和小豬友誼的重要情節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討論,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書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從整本書的角度思考威爾伯成長的心路歷程。然后與課文《她是我的朋友》進行比較,都是表現友誼,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感受為了朋友犧牲自己的高尚友誼。
四、走出課文,鏈接現實生活
整本書的閱讀交流,還要引導孩子在這本書中尋找自我,引導學生走出課文,思考和追問現實生活,感受到書對于我們的生活是有影響和指導意義的。如閱讀《愛的教育》后,引導學生說說在你的生活中,有和愛的故事中相似的故事嗎?舉個事例說一說,寫一寫。
讀書貴精不貴多,“與其匆匆瀏覽許多本,不如徹底消化幾本。”讀書要通讀精讀,讀有所悟。讀書應該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我設計了這樣一張表格,讓學生閱讀了一本課外書以后,能夠與自己的生活聯系,并且記錄下自己的感想。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要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里漫溯,才能“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讓學生在小說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傳記的人物傳奇經歷中體悟成功的苦與樂、在詩歌的韻律中變得越發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