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蓮
摘 要:在現在不斷發展的社會情況之下,任何事情都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此來達到更好的影響局面,達到理想狀態的目標。我國的傳統陶瓷技術也是如此,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以此達到現代文明技術的高度以及人們越來越多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國的陶瓷雕塑與宗教也有著很大的關聯。本文就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做出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陶瓷雕塑;宗教;關系
陶器是用陶土燒制的器皿,瓷器是用瓷土燒制的器皿。用陶土和瓷土兩種性質不同的原料經過配料、干燥、成型等流程所制成的器物都可以稱之為“陶瓷”。陶瓷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是中國文明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陶瓷的發明與發展在中國社會歷史上有著獨特的意義,每個時代的陶瓷都可以體現各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狀況與不同的藝術特點。陶瓷的制作主要體現了制作者的思想與手工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如何將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完美闡釋出來,讓它更好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并且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這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本文就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展開討論。
1 陶瓷雕塑的種類
陶瓷雕塑屬于陶瓷裝飾的一種,按照制作方法可以分為鏤雕、圓雕、浮雕、捏雕等種類。按照制成品可以分為素雕和彩雕兩種,包括日常生活器皿、玩具和陳列美術品等。陶瓷雕塑的種類一直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尋求更加適合大眾口味的種類。近百年來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陶瓷品種,它們很少或者不再使用石英、長石等原始的制作陶瓷的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的特殊的不同于原料的特殊材料,比如會擴大到非氧化物的范圍。
2 陶瓷雕塑在各個時代的發展創新
從黃帝堯舜至夏朝,主要是以彩陶作為發展標志。漢朝開始,陶器受到了藝術家和工匠們的重視,這時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六朝時期,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得陶瓷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唐朝陶瓷技術的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很多精細的瓷器品種。宋朝陶瓷業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元朝建立以后,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陶瓷生產中心,傳播在中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從此青花瓷開始在世界的各個地區流行。明朝統治時期,景德鎮的陶瓷業一直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各種顏色、各種類型的陶瓷品種異常豐富,到了清朝晚期,國運衰落,人民貧窮,中國的陶瓷業逐漸下滑。民國時期,除了沿襲前代以外,只是簡單照搬國外的工藝等,并沒有發展可言,一直到新中國建立時候都沒有出現過讓世界驚嘆的產品。陶瓷的發展經歷了新石器時代、磁山裴李崗文化、河姆渡文化、母系社會遺址、奴隸社會、唐三彩、釉彩等幾個階段,不斷去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發展。
3 陶瓷雕塑的工藝特征
陶瓷雕塑可以充分體現藝術家技術以及思想特征,藝術家在制作的過程中必須充分注重到制成品的工藝特征,傳統陶瓷雕塑的形式特征與陶瓷的制作工藝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雖然在陶瓷雕塑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許多的藝術家,但是陶瓷工藝還是有一些典型的形式與特征。
4 陶瓷雕塑與人們的生活
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陶瓷制作過程,陶瓷雕塑的發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都有著很重要并且獨特的影響。首先,陶瓷的制作是一種流程式的制作過程,連續性比較低,經過順序加工最后制成成品。其次,陶瓷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能源以及大量的輔助性材料,在陶瓷制作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廢煙、廢氣、廢水以及廢料等,對自然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并且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然后,陶瓷雕塑的服務型專業化以及社會化的程度相比較都比較低,由于陶瓷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需求、人類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陶瓷雕塑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地發展著、變化著,以一種藝術品的形式反映著社會生活,也影響著社會生活,同時社會生活也影響著陶瓷雕塑的創新與發展?,F代美國的陶瓷雕塑家的作品大都運用了我們平時經常接觸到的東西,以社會生活中的物品為模型,高于社會生活又服務于社會生活。
5 陶瓷雕塑的特點以及創新在宗教方面的反映
陶瓷雕塑是有著獨特的表現形式,在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陶瓷雕塑不同于繪畫、美術等藝術性作品,它全方位、立體性地展現了制作者的思想,而繪畫這種藝術是平面性質的,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陶瓷雕塑的作品不同,風格不同,但是陶瓷雕塑作家的思想精神,或者說作品給人的精神沖擊又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它們都代表著一定含義的雕塑思想。例如,中國在六朝時期的佛教崇拜,當時就會有很多的作品正面又或者含蓄地體現著佛教的文化,佛家的思想。陶瓷的雕塑是一件非常細致又充滿著想象力的工作,它有時需要制作者進行大膽的沒有編制的想象,在某些細節方面又需要十分認真仔細地雕琢刻畫。中國傳統陶瓷雕塑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過程,它們內在承載了制作者的思想與表達,外在有著豐富的表達形式與藝術特點,外在的塑造將制作者的思想與平時的生活連接在了一起,向人們充分展現了泥土的可雕塑性、柔韌性,成為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占有特殊位置的藝術表現形式。另外,中國傳統的陶瓷雕塑也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它反映了每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與社會文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陶瓷愛好者們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不斷豐富并且壯大陶瓷事業的發展。
6 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
中國陶瓷雕塑在不斷地創新與發展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在型制,還是在陶瓷的裝飾方面,都與宗教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常見的宗教當中的人物、植物、法器等作為陶瓷雕塑的圖案被作為日常生活的陳設被廣泛運用,比如在飲食當中,在祭祀活動當中都有很多的體現。以佛教為例,中國的陶瓷常常用佛教中的人物作為雕塑借此來弘揚教義,如“天樂神”“吉祥天”等等。中國的陶瓷雕塑糅合了泥塑、石刻等技術,特別是吸收了佛教藝術以及石窟造型的精髓,因此造型優美、技術熟練,甚至連衣冠服飾、社會生活等方面也生動地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特點。我國的陶瓷不再只是簡單地塑造和模仿,而是將這些佛教的人物最大限制地融入陶瓷當中,塑造在器皿當中,既可以再現佛教的宗旨,也可以豐富陶瓷的實用性。唐三彩陶瓷也是陶瓷雕塑與宗教完美結合的一個典范,唐三彩在吸收佛教文化的過程當中,逐步走向民族化與中國化。在人物的雕塑刻畫方面,造型準確,注重人物形態與人物神態的塑造,盡量符合人民大眾的審美心理。八世紀初“吳帶當風”式的胖女傭成了新一代美女的寫照,衣服的線條,人物的神情氣度等等,成為了佛教藝術與中國陶瓷文化的完美結合。
7 小結
這篇論文主要從陶瓷雕塑的種類、陶瓷雕塑在各個時代的發展創新、陶瓷雕塑的工藝特征、陶瓷雕塑與人們的生活、陶瓷雕塑的特點以及創新在宗教方面的反映、陶瓷雕塑與宗教的關系這六個方面說明了陶瓷雕塑的不斷發展。大概來說就是陶瓷雕塑不僅需要創作者們不斷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充分利用現代的科技水平以及科學技術,從原料的選擇到雕琢刻畫的程度都需要重視起來,而且要知道陶瓷雕塑是如何與宗教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并且反映宗教文化的。另外,必須要結合人們的生活實際與社會現實情況,不斷地發展陶瓷雕塑,讓它不斷地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 張書暢.論漢代陶瓷雕塑藝術風格的形成[J].中國城市經濟,2011(18).
[2] 鄧明龍.傳統陶瓷雕塑如何創新[J] .藝術科技,2014(1).
[3] 王寧宇.雕塑藝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