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曹永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91-01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是極具思想與內涵的工具,也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新課程指出:語文教學中要注意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與其它學科相比,語文更強調情感,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更應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
一、典范作用,以情激情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師。”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具有積極、穩(wěn)定、協(xié)調的情感,有自我動情、移情體悟、調控情感的素質,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的重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恰如其分的表情、富有情感的語言做教材與學生情感的橋梁和紐帶,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他舍身炸碉堡、壯烈犧牲的片段很感人,老師用充滿感情、聲韻鏗鏘的語氣,把作品的思想感情“發(fā)于外,形于聲”,以情帶聲,以聲帶情,聲情并茂。學生情感血液沸騰了,很快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
二、發(fā)揮主體,領會情感
關于事物發(fā)展的內因與外因辨證關系的原理,也運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教師豐富的語言對學生情感的影響力,都必須通過內因才發(fā)揮其作用,所以情感教育還應寓于學生的朗讀訓練中。通過把教師的范讀情感體驗傳遞給學生,課文本身對學生的熏陶固然是重要的,但學生的朗讀是學習過程中的情感交流,不可忽視,它是情感體驗的深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恰到好處。例:教學《梅花魂》一文時,如何理解老華僑的愛國之心是文章的重點。為此,應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指導下把“外公教我唐詩宋詞”“外公送我墨梅圖”和“臨別時趕上船送我血色手絹”這幾個片段多次朗讀后,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深切體會到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滿腔愛國熱情。
三、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共鳴
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chǎn)生的,在教學《開國大典》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情感因素,預習前,先播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生活片段給學生看,讓他們體會舊中國時期人民的苦難日子,引起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敵人的憎恨,然后播放開國大典的實況錄像,讓學生領悟出人們對新中國的渴望。當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時,教師播放國歌全班起立齊唱國歌,這樣,那種激動自豪的感情就油然而生了,學生們進入了角色,他們仿佛就是參加開國大典的一員,教師講起課文就得心應手了。
當然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講故事、表演、電影等,只要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我們就應努力去創(chuàng)設。
四、合理想象,深化情感
在老師的激勵、善導、推動下,學生的情感被激活了,產(chǎn)生了強烈的表達愿望,他們會唱出心靈的歌曲,寫出感人的文章。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文章結尾告訴學生們小女孩帶著美好的愿望凍死在街頭,凄慘、悲憤的心情籠罩學生們的心靈,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們這個新社會里,生活在我們身邊會是什么樣的結局?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情感得到深化,“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到處充滿陽光”“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這樣的情感熏陶在學生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總之,語文教學呼喚著情感,我們語文教師要能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努力把握課堂,力爭把教學中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摯的感情向學生展示出來,培養(yǎng)出真正有情有義、人格健全、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