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迪操
摘 要: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穩定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民辦高校健康發展的根基。相比公立高校,民辦高校發展較晚,面臨著法人屬性、財產屬性、優惠政策、教師權益等十個主要方面的發展問題,這些都是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完善法律法規,落實優惠政策,改革發展方式,改善內部治理,加強內涵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標本兼治,多措并舉,從根本上解決民辦高校人才流失問題,為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民辦高校;人才流失;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125-02
一、引言
民辦高校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有力扶持下蓬勃發展,為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民辦高等教育的地位由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有益補充上升到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方針由嚴格管理,嚴格控制社會力量舉辦高等教育提升到依法管理,鼓勵促進民辦高校發展。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民辦普通高校728所(含獨立學院283所),在校生587.15萬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23%[1],成為了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二、民辦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
相比公辦高校,民辦學校的人才流失問題相對突出,影響了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究其主客觀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地位不平等。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條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第5條又規定:“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國家保障民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2]這兩條的表述內容模糊,沒有明確規定民辦學校具備同公辦學校同等的事業單位法人屬性。相反,《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第4條第1款則清晰地規定,民辦學校按民辦非企業單位進行登記。法律法規在民辦學校法人屬性上自相矛盾、含混不清的規定,將民辦學校推到了“民辦非企業”身份的尷尬境地,直接影響了民辦高校的教師地位和教師待遇。
2.教師待遇不平等。由于民辦高校屬“民辦非企業”性質,民辦高校只能在當地按照企業標準為教職工參繳社會保險,民辦高校教職工不能享受公辦高校事業單位退休社保待遇,兩者形成了事實上的“同工不同酬”的巨大差距,嚴重削弱了民辦高校的吸引力。
3.職業倦怠較重。民辦高校的發展起點相對較低,辦學歷史較短,歷史積淀較少,多數民辦高校以依靠學費積累、滾動發展的模式辦學,辦學籌資的渠道單一,舉辦者既要尊重教育規律,又要秉持市場化運作、勤儉辦學的方針,既要解決教職工吃飯問題,又要開展投資建設,發展“兩難”問題突出。民辦高校的教職工往往“教學與管理”雙肩挑,加之民辦高校招生錄取批次靠后,收費標準高,難以吸收優質生源,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標準相同的情況下,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難度更大、管理任務更繁重,極易引發教職工職業倦怠。
4.發展方式不科學。部分民辦高校發展定位不精確,辦學思路不敏銳,陷入了招生就業難的困境。部分民辦高校發展以成本至上為原則,發展方式粗放,不注重培養青年教師,過度依賴外聘教師和兼職教師;不注重加大內涵建設方面的投入;過度依賴宣傳包裝,不注重品牌塑造;過度依賴外來投資,不注重自主投入,出現了功利化傾向,導致學校吸引力、競爭力下滑,教師專業化成長成本升高,人才流失加劇成為必然。
5.管理方式不民主。不少民辦高校的舉辦者實行家族式管理,壟斷了權力和資源,治理結構混亂,治理能力低下,行政和黨委治理學校的權威性、創造性沒有得到完全尊重,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得到有效調動,企業、社會參與學校治理的力量沒有獲得充分利用,影響了教職工對民辦高校發展的心理契約和信心,容易在教職工心里滋生打工心態和臨時觀念,也影響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對民辦高校的正面評價。
三、治理民辦高校人才流失問題的對策
我國經濟發展已步入新常態,高等教育發展也呈現出更加注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的新常態特征[3]。民辦高等教育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民辦高校市場份額小,只有依靠靈活的體制機制,主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打好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保衛戰和儲備戰,獲得人力資本上的優勢才是民辦高校崛起壯大的法寶。
1.修改完善法律法規,增強民辦高校人才吸引力。《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辦法》“暫行”至今已長達十七年之久,這顯然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實際,非常有必要對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條例進行修改,對民辦高校進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明確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民辦事業單位”的法人性質,按民辦事業單位進行登記管理,將民辦高校享有與公辦高校同等的法律地位落到實處,保障民辦高校教師享有同公辦高校教師同等公平的待遇,吸引優秀人才來民辦高校從教。
明確舉辦者投入的資產屬性以及民辦學校資產增值部分財產分配的規定,保障創辦人投入資產的保值增值利益,保護投資人的辦學積極性,鼓勵投資者長期安心辦教育,維護學校各利益相關方的合法權益,促進學校穩定、可持續發展,打消人才后顧之憂。
2.全面落實扶持政策,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民辦教育促進法、國家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均強調了各級政府發展民辦教育的重要職責,用專門條款明確提出了支持民辦教育發展,依法管理民辦教育的規定,有些地方政府還出臺了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意見,然而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民辦教育發展專項基金、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措施實施力度不大或不全面。有必要將發展民辦教育事業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加強對民辦教育促進法和地方政策法規的執法檢查,從國家角度出臺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意見,促進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狠抓落實,全面執行對發展民辦教育的優惠政策,減輕民辦高校的辦學資金壓力,扶持民辦高校將有限的財力投入到完善辦學條件,加強內涵建設,改善人才發展環境上來,促進民辦高校穩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維護可持續發展局面。
3.改革學校發展方式,構筑人才發展平臺。民辦高校的舉辦者要樹立經營學校的意識,善于開源節流,善于捕捉發展機遇,發展困難的民辦高校應該開闊思路,樹立合作辦學、合作發展的意識,合法利用一切資源發展學校,不斷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辦學資金。民辦高校應持續加大內涵建設投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新常態,加快建設步伐,構筑人才發展平臺、科研平臺、學科專業建設平臺,努力縮小發展差距,樹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高水平民辦大學建設目標,真金白銀,扎實建設,以一流的業績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發展人才。
4.變革學校管理模式,鼓勵人才建功立業。一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真正實行董(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認真執行學校章程,依法辦學,規范治理。制定和嚴格實施科學合法的學校工作規程和規章制度,努力擺脫人治行徑,敬畏規律,相信規則,不隨意破壞規矩,不急功近利,努力改善民生。二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董(理)事會要學會做到簡政放權,實行專家治校,合理分工,科學治理,民主管理,增強行政班子的權威性,激發班子成員的創造性,抓大事、善投入、搞團結,善謀劃,支持校長科學治校,依法治校,充分信賴校長科學施政,氣定神凝,揚長避短,營造出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三是實施民主化管理。注意分析教工愿望,考慮人才的各種需求,注意發揮全校教職工的聰明才智,調動學校群團工會組織的積極性,凝聚學校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智慧,按時召開雙代會,集思廣益,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制定科學可行的學校發展規劃和教育經費預算等,讓全體教職工前景明朗,增強發展信心。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穩定和發展人才隊伍。學校應果斷摒棄人才來源本土化的狹隘觀念,要五湖四海,選賢任能,不斷改善學緣結構,有利于促進工作中的思想交流,拓展思路和視野。要制定實施科學可行的人才引進和培養規劃,不斷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注重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不斷壯大干部隊伍、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實現人才的專職化。學校再窮不能窮內涵,再苦不能苦教師,要下定決心,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努力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心、以事業留魂,將“以人為本”真正落到實處,力戒喊口號、假承諾、搞紙上福利的做法。
6.改革績效考核方式,提升人才綜合素養。與企業管理不同,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有些工作效果在短期內難以見到成效,需要強調對教職工教育教學的過程、行為、努力程度、工作態度和工作業績的綜合考核,適宜運用360度績效考核模式開展評價[4]。360度績效考核評價模式強調學校要依據發展戰略,制定考核指標體系,采取“被評價者的自評+被評價者的領導、同事、下屬、學生和服務對象等的匿名評價”方式進行全方位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進行人事管理,而是服務于教職工的發展和人才開發。評價不是終結性的,需要開展評價后的面談,指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原因,傾聽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其制訂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和詳細可行、操作性強的績效改進計劃,同時不斷完善學校的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方法,強化人才資源開發,促進教職工提升工作業績,令教職工感受到組織的力量和壓力,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自覺提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N].中國教育報,2015-07-3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八十號)[S].2002.
[3] 杜玉波.把握新常態下的高教發展[N].光明日報,2015-03-02.
[4] 潘前進.高級經濟師輔導教材(下)[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9:330-338.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