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珠
摘 要:近年來,由于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高校擴招,大學生畢業人數連年增長,“剩余高校畢業生”已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戰略目標,“以創業促就業”成為當代新的就業模式。因此,分析大學生以創業促就業的現狀和意義,探討制約大學生創業的因素,并針對制約因素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7-0097-02
2016年大學畢業生預計有770萬人,畢業人數創歷史新高,加上2015年尚未就業的大學生,2016年大學生就業形勢仍較為嚴峻?!耙詣摌I促就業”是緩解就業難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然而,目前我國選擇創業的大學生大致比例僅為1%,在畢業生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習近平同志曾勉勵當代大學生要轉變擇業觀念,樂于到基層和偏遠地區工作,相信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求政府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是促進大學生創業的前提
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多數大學生創業積極性不高,就業意向多是到一線城市和大企業尋求穩定、高薪的工作。造成我國當代大學生教育多以理論學習為主,缺少實踐機會,大學生實踐能力欠缺。啟動資金不足也是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并且對創業知識知之甚少,這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自身應在理論和實踐中有意識地學習創業方面的知識,增強創業意識,克服畏難情緒;主動學習創業技能,積累經營管理經驗,搜集創業信息;鍛煉人力交往能力;制訂合理的創業規劃;在面對創業資金不足時應積極爭取學?;蛘哒馁J款,同時做好資金使用的合理分配。
創業能力是創業成功的基礎,大學生是否擁有較強的創業能力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欠缺是當前阻礙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原因。大學的理論課程為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透過現象發現事物內在本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落實實踐,在實踐中求真知,提高實踐能力。
(二)優化社會環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
現階段,創業公共服務落后,企業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力度欠缺,創業服務鏈不健全。首先,應開設高效、便捷的公共部門,提供優質的服務來滿足大學生的創業需求。設置相關組織對創業者提供市場信息的咨詢服務,簡化申請創業所需的注冊登記、小額貸款等手續。其次,市場要做好“無形的手”,通過正確的市場規范指導大學生進行創業,發揮導向作用。由于創業必定在市場中進行,所以要根據經濟形勢,不斷進行創業結構調整,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社會應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完善市場的信息渠道,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市場情況,以便對創業的相關工作及時作出合適的調整。最后,應加強對社會秩序的整治,良好的社會秩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保障;應嚴厲打擊各種違規行為和違法犯罪活動,為大學生順利創業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秩序。
(三)發揮政府職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保障
政府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扮演倡導者和扶植者的角色。沒有政府提供的相關政策和優質服務作為保障,大學生創業就難成“氣候”。政策是行動的先行軍,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大學生創業的有力保證。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宗旨是通過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
政府要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教育部門與人力資源管理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的大學生創業管理體制應保持系統性和連續性,部門之間形成有效連接和無縫對接。政府在扶持大學生經營、融資和稅收等重要環節上,要形成完備的政策法規體系,使設計良好的創業計劃得以落實[1]。政府應制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完善大學生創業的各種激勵措施,建立大學生創業風險保障機制,加大對大學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鼓勵高校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技能培訓。
(四)培育學校的創業氛圍是創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高校作為大學生成才的搖籃,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重要的創業知識和技能都需要在課業學習中獲得,以便在創業時更好地指導實踐。但是現階段我國各高校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的重視度不高,忽視了創業教育課程。
各地各高校要把創業教育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以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為出發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求達到實際效果;在學習創業理論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實踐。實踐是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方式,各高校可通過舉辦創業模擬大賽、創業競賽等活動,讓大學生親身參與到模擬創業的實踐中,在實踐中提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2]。高校要重視創業榜樣的有效作用,邀請創業成功者和相關專家學者擔任大學生的創業導師,針對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有效指導。同時,各高校應該對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的資金和場地支持,例如,設立一批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推動大學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實習實踐基地建設。
校園環境是大學生創業的內化劑,高校要重視對校園環境的管理,力求培育出文明、和諧、有創新性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要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教育法,使大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受到創業教育。例如,開展創業技能大賽等社團活動,讓大學生親身參與到模擬創業的情景中接觸創業;邀請創業成功的大學生和其他創業知名人士到校園中進行學術講座,以生動的實例吸引大學生,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提高創業自信心。通過這些校園活動,讓大學生處于一個創業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創業熏陶。
(五)提高家庭環境在大學生創業中的積極作用
家庭環境從某種角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職業選擇、性格發展,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創業傾向。在創業實踐中,家庭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父母的個性特點、經濟條件等方面。其中,父母對創業所持的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有重要影響,如果父母鼓勵學生參與創業實踐,學生就會表現出較強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反之,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就會受到壓抑。因此,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創造有利于創業實踐的家庭氛圍。
“以創業促就業”是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效渠道。應構建“政府領導、社會支持、高校依托”的學生創業有效保障機制,通過發揮創業的就業倍增效應,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使勞動力資源最大限度的開發,維護社會穩定?!耙詣摌I促就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大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的有效方式,更能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力量,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 雷國銓,陳菁,潘守彬,等.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1,(2).
[2]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