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隆智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028-01
估算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估算結果比精確計算的結果的次數要多得多,因為,客觀條件往往不容許我們每一件事都坐下來細細測量或者是計算,人們經常在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著估算。如上街買菜估算花去的錢數,去超市購物估計要用多少錢,建房估算房屋的占地面積等。因此,提高小學生的估算能力,是使他們盡早適應生產和生活實際的需要。在新課程標準中也已經提出“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并能進行估計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可見估算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近年來正逐漸受到重視,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方面。另外國外的動態也說明了這一點:如幾年前美國面向數學督導委員會,從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的要求出發,提出了十二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數學能力是繼續學習的需要,是適應實際生活的需要,也是訓練思維和發展智力的需要。那么估算能力如何培養呢?
一、優化數學策略,強化估算意識
要想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正確認識估算的價值。老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有趣,具有挑戰性的情景,使學生逐步體驗估算的可行性,生活中有許多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進行精確計算。如:在購物前必須要顧及一下帶錢的多少或考慮帶的錢夠不夠。如:李阿姨想買2袋米(每袋45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6.8元的魚。李阿姨帶了120元錢,能買回這些東西嗎?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運用,估算很快得出結果,通過這樣的情景讓學生體驗到在買東西之前先進行估算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授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要在具體的審題、解題、驗證中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要教給學生估算的常用方法,就要正確理解估算的本質。所謂的估算,就是在解答應用題和計算題之前,對該題的計算結果,做出粗略的估計;或是在解答之后,對該題的結果做出粗略的判斷。 它的本質就是在不要求準確值的情況下,在允許的范圍內,迅速找出精確值。所以,估算允許有一定的誤差。誤差有正負之分,只要在規定的范圍內都可以。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整法、夾逼法、分段法、觀察估算法,聯系實際估算法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有:取整法。這是估算中經常用到的方法,即用四舍五入(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取數的近似值,再計算結果。在使用中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或需要確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數,一般以與實際值接近并且使計算簡便為佳。例如:兩位數乘兩位數①22?8 ②28?9其中“22?8”用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數取兩個因數的近似數再把近似數相乘的方法,求出估算值,即:22?8≈20?0=600,同樣“28?9”采取同樣的方法那么因數的近似數就是30和40,即:28?9≈30?0=1200。 觀察估算法。即觀察算式、數據、圖形的特點,從整體或局部對結果進行分析或審查判斷出結論。常用的有觀察首位,進行估算(如235?商最高位是“3”,否則就錯。)觀察未位進行估算(39?7,積的未位應當是3,否則就錯。)
三、聯系生活實際,增強估算意識
對小學生而言,在現實生活中最常估算是物體的長度、數量、面積、體積、質量等的估測,通過學生的估測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對數量的大小,對日常生活中的數有所感愛。比如,我今年教的班級所有的教材是人教版的老教材,學生從1年級到六年級對估算的認識不多,接觸較少,只有十二冊整理復習中P91有一道估算的計算題,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估測一粒花生的質量,1克黃豆有多少粒,一本書大約有多少字數等,讓學生親自體驗,親自參與,小組全作共同學習估算的一些方法。如:估測一粒花生的質量,可以先稱100粒花生的質量,也可以先稱10克花生,再數有多少粒等等。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估算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用它可以簡潔并迅速地解決某些問題,從而在培養學生估算技能的同時增強了學生估算的意識。
四、在學習估算、運用估算中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習慣的養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標志之一是會自覺地運用估算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估算訓練的開始階段,或許會影響一點教學進度或計算速度,但開頭的“慢”正是為了不久之后的“快”和“好”。事實上,估算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對待解題。估算得當,解題準確率高,即使出錯,也能盡快發現并糾正。
總之,估算的智力開發價值和應用價值十分重大。估算教學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記憶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預見能力和判斷能力。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通過估算,培養并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