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摘 要 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缺乏實踐和探究的機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從營造和諧共振的課堂氛圍,提供自主學習環境、給學生一個自由開放的課堂平臺,激發自主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尊重學生獨特見解,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五個方面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理論結合實際的分析。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088-02
語文教學應是開放式的,是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學習語文,能激起學生的表現欲、講話欲、表演欲、特長展示欲,讓學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樂感。同時語文學習也應是學生的心靈活動,應是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求知求真的過程。在流淌著個性化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著審美的愉悅,定能多角度地詮釋課堂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指出了語文學科教學開展自主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的優勢和突出特點。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猶如吃飯,吃飯自然是吸收,但必須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隨這些才能吸收全部營養。由此看來,在語文教育中,必須十分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那么,自主性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如何在語文課堂中發揮它的優勢呢?以下幾點是必須注意的。
一、要注重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1.養成良好的預習整理習慣。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系。”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使學生變“讓我學”為“我會學”。面對起始年級的學生,最初要規定預習項目,如作者資料、寫作背景、生字新詞、文章大致內容、認識發現疑難困惑等幾方面。學生在預習時都有記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記錄或根據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對學生加以指導整理,做到勤檢查,多展示,以便發現問題,以后可逐漸放開。
2.養成廣泛閱讀與圈點批注習慣。從小學生開始,積極培養學生大量的閱讀課外書。讀各種名著時,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養成圈點批注和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3.勤于積累習慣的培養。我針對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的文章,詩詞、人物等都會因趣導入,開展“古詩文背誦賽”“現代詩歌朗誦賽”,還可以根據學生積累,自辦報紙作文周刊等學生感興趣的各項活動。
4.養成善于合作交流的習慣。合作交流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合作交流學習應以自主探究為基礎,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對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見,是同學們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最好機會。那么,我們就要讓學生恰當把握交流學習的時機。
二、搞好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學習的過程是同學們不斷地“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有疑問是主動探究的體現,我們要使學生由不敢問變為敢問,變不會問為會問,從而不斷地使同學們養成善于思考、勇于質疑的習慣。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思,必先學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我都會提前一天告知學生學習的內容及預習要求,讓他們先讀課文,對文章有一個總體的感知,并圈點出文章中的難詞難句,借助工具書提前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在本子上做好筆記,留待課堂上或者小組內解決。這樣做,一方面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產生自主查閱工具書的動力、爭論的欲望、獲勝的信心,特別是有些同學有不會的問題,老師讓其他同學回答,回答出正確答案的同學,看他們臉上的自信表情,就能感受他內心的喜悅,這樣就更加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在預習時已初讀課文,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總體的感悟;并且對文章的某些內容存在著疑問。所以,他們上課是帶著疑問聽課,聽課就特別認真,理解得也格外深刻,疑問讓他在老師講這篇課文之前就充滿了期待。因此,在課堂上他們學習起來將會更加主動,特別是分析到他們的疑難之處時,熱情將會十分高漲,收到的教學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三、創設自主學習情境,讓語文課堂靈動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一種常見現象,就是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示作者的情感,接著安排學生快速閱讀,把文中奇思妙想的語句找出來,讓學生朗讀體會,教師指導反復朗讀。最后教師出示問題,讓學生們分組討論然后教師指導,即完成了對本課的學習。但細想起來,學生在這堂課中,究竟有多少自主學習的權利,可以說在整堂課幾乎都是老師在領著做著一切,對于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根據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展開的。
以前上課時,我也是這樣做的,后來我發現,自己忽略學生朗讀課文感受和疑惑,沒有以學生的體會和原有的認知作為自己施教的基礎。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啟發學生的思路,熱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以疑促思,以思釋疑,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來。
在以后閱讀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從不敢提問到想問、敢問、善問,小到對課題遣詞造句的質疑,大到聯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再經過教師的精心引導,讓學生問、讀、思、議,使學生在問中有所疑,在問中有所思,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學生在思中有所認識,在思中找到問題的所在,在思中理清問題的脈落。
四、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準,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準來配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總之,“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讓學生自主學習,快樂學習,主動求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發展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只有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應當把愛心獻與學生,把讀書、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方法傳于學生,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自讀自悟”的最佳境界。讓自主學習成為課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