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娟
【摘要】從傳統的親子觀入手,揭示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對子女成長中的社會性發展這一方面的影響。因為兒童的社會化發展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中,通過父母的影響及指導,兒童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和行為規范。可以說家庭是兒童社會化最早的執行者和基本的執行者。但在諸多的家庭親子關系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則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關鍵詞】兒童 親子關系 社會化 家庭
一、古今中外親子關系的發展狀況
親子關系原是遺傳學中的用語,是指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生物血緣關系。在心理學中一般歸為父母與子女的之間的相互關系。親子關系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靠血緣關系與法律關系兩種。所謂血緣的親子關系,就是指父母與自己親生的子女之間的關系。法律的親子關系,除少數外,一般是缺少血緣的關系,如領養子女。
二、親子關系的主要類型
親子關系的類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專制型。這類父母有一個頑固的觀點是:孩子是我的,我有隨意對待孩子的權利。
第二種泛愛型。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中,這類親子關系較為突出,對孩子過度保護或做較多的限制。
第三種民主型。父母尊重子女愿望,但也不是沒有原則。這種親子關系下的孩子,比較獨立、和善、易溶入社會。
第四種非正常性。父母離異、有繼父、繼母撫養或隔代扶養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地區相當普遍。
以上所列四種親子關系類型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分別有著一定的利弊影響。
三、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在一定社會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他所處社會的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畢生發展心理學指出,社會化過程實際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兒童和青少年期是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時期。
四、家庭為兒童社會化奠定了基礎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最初的環境,家長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代理人,家庭對兒童社會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它可以滿足兒童的早期需要。在兒童的早期生活中,有一個相對的毫無自助的時期。他們的饑渴冷暖等生理需要的滿足依賴于家庭中的父母。在父母的保護過程中,他們對父母產生一種依戀感,以這種親子關系為基礎,父母可在促使兒童社會化中發揮著權威性的影響。
五、親子關系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孩子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親子相互作用之中進行的。親子關系的質量決定著社會化過程是否順利、是否發生障礙或缺陷,也決定著社會化所可能達到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結構,是在學齡前即人生的最初幾年里大體上定型的。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親子相互作用的產物。
另外,在某些親子關系相對來說比較冷漠的情形下成長的兒童,在其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可能造成另外一種情形,那就是兒童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從外界---也就是區別于家庭的其他外界刺激,如學校,社區等等公共場合中,會讓某些兒童在不自覺與自覺中擺脫家庭冷漠親子關系的陰影,從而在社會活動中表現的活躍與積極。這是一種特殊的為了彌補家庭的不足而朝好的方面發展的重要的一個表現。當然,這也不排除其中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兒童本身的性格氣質方面在遺傳的天生方面具有樂觀活潑的一面,只是在家庭中冷漠的親子關系被壓抑住而已。
六、親子關系對兒童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位老師 ,也是對子女影響時間最長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 ,潛移默化地對子女產生著影響 ,并成為兒童學習的榜樣。然而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 ,他們又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有著獨特的特點和發展規律 ,需要家長去了解和掌握并按照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需要 ,提出相應的要求和指導。
(二)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基石。
從發生學角度來看 ,0 —6 歲是嬰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發生發展的關鍵期。他們通過與周圍的環境、人群和社會物體接觸中 ,吸收形成著各種社會文化知識 ,發展著自己的能力、語言、情感、社會行為、道德規范、交往經驗、人際關系和性情品質等。
(三)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從個體情感發生學來看:嬰幼兒情感發生起源與父母的親情性撫愛和家庭溫馨氖圍的熏陶。母愛是人的情感幸福的源泉 ,是維護肉體和精神健康的保證 ,而父親也同樣是嬰幼兒積極情感滿足的重要源泉之一 ,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精神保證。
七、培養良好親子關系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
(一)開展親子教育 ,傳播科學育兒方法 ,提高家長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 ,往往親子關系不當的家長其本身的愿望都是好的 ,但由于他們不懂得正確的育兒方法 ,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與真實水平 ,從而使教育與實際相脫離;這樣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又使親子之間的關系僵化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要改善親子關系 ,首先要使家長提高自身的素質 ,掌握一定的科學育兒方法 ,真正從子女發展的需要出發 ,學會做一名可親可敬的稱職的家長。
(二)利用親子游戲進行親情教育 ,改善親子關系。
游戲是嬰幼兒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動 ,他們通過游戲學習并發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所謂親子游戲是指父母鼓勵性參與嬰幼兒的游戲活動 ,與孩子一起動手完成任務并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兒童的積極情感 ,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使孩子樂于學習 ,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時也使父母對子女更關心 ,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子女的內心需要 ,為家庭教育指引正確的方向。
(三)提倡“三親、三和、四自”教育 ,改善家庭教育模式 ,實行親情教育。
三親是:距離要親近、教育要親切、關心要親熱;三和是:態度要和氣、方式要和順、交往要和諧;四自是;要讓嬰幼兒在自由自在中玩得開心 ,在自說自話中鼓勵開口 ,在自作主張中逐漸開竊 ,在自由活動中給予開胃。通過這種教育模式的實踐使人們感悟到 ,只有研究嬰幼兒的心理需要 ,給予適當的滿足 ,就能建立起親密、親愛、親熱的親子關系 ,在教育上也能得到超常性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孟育群,李錦韜,張謙.少年親子關系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申繼亮,李虹,夏勇,劉立新.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
[3]陳佑蘭.家庭教育[M].北京人們出版社,1985.
[4]王振宇等.兒童社會化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