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茜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體育課程越來越受到教師與學生的重視,基于這種發展趨勢下,培養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便顯得至關重要。據此,高校應該重視起體育教育,積極推進體育教學改革,為我國體育事業培養更多人才。
【關鍵詞】體育教學 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 培養對策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體育教學的效率仍不高,甚至部分大學的體育課程直接是自由活動,而沒有實質性的傳授學生相關體育知識,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不利于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筆者將分別從:我國體育教學開展現狀、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對策,兩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我國體育教學開展現狀
(一)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十分單一,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也比較少,只有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幾種國家重點關注的體育競技項目。實際上,現代體育項目有許多種可供選擇,比如舞蹈、搏擊、跆拳道、擊劍、射擊等。高校體育項目并不是為了體育競技而開展,而是為了滿足學生身體鍛煉的需求,所以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可以引入更多的體育項目,豐富體育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勾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能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來。
(二)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校在開設體育課程時,大多只會在一、二年級開設,課程頻率大概為每周一到兩節課。這樣的體育課程開課頻率根本沒辦法將體育教學的內容完整地灌輸給學生,而且體育鍛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如果體育教學無法培養出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只是靠體育課程的這點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其他時間就忽視鍛煉,那么根本達不到鍛煉的效果。另外,體育課程開設只會在一、二兩個年級,到三、四年級就停止開設了,這樣學生們還沒有確定自己最喜歡的體育項目,體育課程就已經停止了,隨后學生就會將體育鍛煉拋之腦后,前兩年的體育課程就形同虛設。
(三)高校體育設施不完善
由于高校對體育教學的不重視,所以投入的精力和資金都比較少,許多基本的體育器材和設施都準備得不到位,在上體育課時,有許多有明顯損壞的體育器材還是被拿出來繼續使用,嚴重影響學生們在體育鍛煉中的體驗,甚至有可能造成學生受傷的事故。所以學校要加大對體育設施的資金投入,完善體育設施和器材,滿足體育教學的需要。
二.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對策
(一)制定積極的教育目標
高校“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實施,重在傳播現代先進的體育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獨立性人才,同時傳承現代體育精神,使學生敢闖敢拼。在此過程中,高校學生意志力的錘煉及精神風貌的形成,都需要通過高校體育課堂文化教育傳承。因此,從這一層面出發,高校體育課堂文化教育體系構建和實施的主要目標,在于通過研究前人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定位,將教學工作實施的方向主要指向于“除了發展體育運動技能之外的全部情感及意識和精神價值”等思想領域。以高校體育課堂為載體,促進學生思想意識及非智力因素和情感、精神風貌、思想道德、價值觀、人格等全面發生改變。
(二)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高校體育課堂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學手段既包括學生的認知活動也包括非認知活動。教育理念的灌輸及教育行為影響,都能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起到良好的實踐示范作用。因此,教育者應基于“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注重引導,加強環境熏陶及強化后期評估,使學生理性與非理性認識相結合,通過體育課堂文化潛移默化的引導,采用無形與有形教育方式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其實踐創造性。
(三)形成系統的評價體系
高校體育課堂教育工作,應該突出“精神加工”的重要作用。在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除了得益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自身的研究與實踐和創新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實踐平臺,強化教學實踐效果。因當前高校教育實踐平臺不完善,因此在體育課堂文化教育與傳承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對此,本文建議應通過與心理教育及德育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相融合,從而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樣化,教育實踐平臺更加立體化和縱深化。諸如構建高校體育課堂實踐平臺及人文教育素質活動平臺、校園環境文化傳承平臺等,突出培育教化與評價功能,加強管理,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風貌。
(四)加快教學管理手段的引進
高校體育進行教學管理主要是為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服務于高校教育的總體目標,要向實現體育教學管理質量的提高,有必要借助技術手段,選擇新型管理方法,創新傳統管理模式。當前,很多高校逐漸開始將ISO9000標準引入教學管理中,雖然ISO9000標準最早在制造業被應用,但是通過不斷的發展,現在已經逐漸應用到其他不同的行業,ISO9000標準是國際上制訂的用于質量保證以及管理方面的標準。當前,我國通過ISO9000標準的高校已經接近有100所。有學者認為,高校教學管理中納入ISO9000標準,可以是管理觀念更具有系統性,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全面、全員、持續的提升教學質量管理工作,促進教學管理進一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以及科學化,促進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衛平,夏漫輝.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述略——基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體育學立項課題的分析[J]. 體育科學,2015,02:3-13.
[2]黃聚云,李迎,查安妮. 體育人文社會學和社會學碩士學位論文比較分析——兼論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范式的革新[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06:7-13.
[3]馬勇,饒平,周健生,陳航. 地方師范院校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基于對《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思考[J]. 當代體育科技,2014,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