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 要 對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有助于緩解其日常學習中面臨的壓力,克服學習中遇到的挫折,減輕學習任務帶來的疲憊和焦慮。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師生關系,自我期許等是影響高中生復原力的主要因素。我們嘗試通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改善學生學習環境等方法來培養高中生復原力,激發其日常學習的持續動力。
關鍵詞 高中生 日常學習 復原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復原力的基本內涵及特點
1.1 高中生復原力的內涵
“復原力”一詞最早提出于心理學研究領域,它是美國心理學家在一項關于“兒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現出的心理反應”的研究中發現的,被認為是兒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種恢復調節的能力。隨著復原力在教育領域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復原力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學者Martin和Marsh就學生復原力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學生成功應對學校日常學習活動中典型的學業挫折與挑戰的能力。”我國學者徐浩嵐和鄒曉丹在《試論青少年的教育復原力》一文中認為“教育復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盡管有明顯的逆境存在,但個體通過與環境之間的不斷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積極學習結果的能力。”根據眾多研究可將中學生復原力概括歸納為:中學生在克服日常性學習所帶來的挫折困難以及應對競爭等諸多壓力時所產生的能夠以一定的標準維持自己行為的平衡,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并通過心理暗示達到自我情緒修復的能力。
1.2 高中生復原力的特點
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高中生自我意識強烈,思維活躍,不盲從但思想認知不成熟。同時其,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升學競爭,外界環境等干擾使得其復原力具有諸多特點。其一,環境調控性。由于高中生處于思想認識發育階段,外部環境的刺激會使其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難,挫折,充滿競爭環境,更能激發其產生復原力。其二,自我恢復性,隨著高中生心理認知的發展,其對事物的認知,對自我情緒的掌控也達到新的高度。在環境作用的同時,會產生強烈的自我調解意識。因此高中生復原力并不是用完為止,而是可以通過自我認知,自我恢復調節,從而產生新的動力。其三,日常發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學習中,其面臨的學習問題難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復原力隨著其對問題的測量會有所增加,這也使得其復原力在學習的機遇和挑戰中得以不斷發展,同時不斷提高解決學習問題的難度系數。其四,循序漸進性。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響因素,建構適當的培養模式,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發展的。通過對以上特點的分析可知,培養高中生復原力是有據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促進其復原力的發展形成。
2 日常學習中對高中生復原力培養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有利于調適消極的學習情緒
隨著課業難度的增加,高中階段的學習面臨著新的挑戰。進入高中后,學生知識需求量增加,學科思維模式進一步強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識記憶和思維轉換時間。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得學生產生棄學或是厭學情緒,加之當今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得很多學生將高考視為“改變命運”的一搏,讓“唯成績論”之風盛行。因此,培養學生復原力有助于適當減緩學生學習壓力,予以正確的心理引導和心理暗示,將正確的教育意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從而恢復學習動力。
2.2 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有利于改善學習的效果
當前部分高中生并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面對政治、歷史等學科常常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常常把寶貴的學習時間浪費在灌輸記憶上,學習效果也不理想。復原力概念的提出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復原力中自我認知的發揮,學生可以正視學習困難,正確認識自身的優缺點,并根據自身特點,對原有的學習方法進行改善,嘗試將更為合理的學習方法融入學習之中,在嘗試錯誤不斷改進的過程中找到理想的學習方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2.3 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
學習品質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的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穩定的心理傾向或心理特征。學生的學習品質包括自身智力因素,也包括外在的非智力因素,如環境、學習方法等。因此,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就要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監管意識。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反思。復原力的產生能喚醒學生自我監控,自我管理的意識,并且讓學生在自我激勵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品質,培養激發其復原力的產生有利于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困難所在,形成責任意識而不是推諉阻塞。使學生勇于挑戰更高的學習目標。打造堅毅的學習品質。
3 從影響因素入手,尋求培養高中生復原力的有效途徑
心理學上關于復原力的影響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其影響因素包括自身和外部環境兩部分,即復原力首先是自身具備的心理特質,同時也是在外部刺激環境中產生的一種心理及生理活動。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家庭的保護環境以及周遭的事物是影響復原力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中,結合高中生自身的特點,建議采取以下途徑來培養高中生復原力:
3.1 營造和諧環境,提升教育素養
高中生的學習環境主要包括校內的課堂學習、校外的家庭學習,因此培養高中生復原力要從其周圍環境入手,包括改善其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會感染學生,使其在困難和問題面前也能形成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孩子面對問題和挑戰時,家長要本著支持和鼓勵態度,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加強同孩子的溝通,學會聆聽孩子的煩惱并能根據自身的經驗對孩子提出積極的人生建議。就社會教育環境的構建來看,要弘揚克服困難,吃苦耐勞的主流價值觀,開展“榜樣教育”,提升社會道德建設的層次,讓高中生形成社會公平意識,避免其投機取巧意識的產生。杜絕“唯成績論”意識的滋生,量化對學校綜合評價指標而不是用升學率來斷定學校的發展。學校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園地更應為學生提供一個求知的天堂,作為與學生接觸密切的教師要形成正確的學生觀,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復原力,積極參加各類教育心理學培訓課程,不斷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素養水平。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其對學生整個身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教師對教師內容的把握,教學內容的實施,是否恰當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的復原力。教師的教學不僅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一個積極樂觀的教師所教的學生也能積極解決困難。此外教師對此學生的評價,教師的學生觀,甚至是教師的教學時的態勢語都會對學生的內心產生觸動。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是否能予以正確的指導,在日常學習中,教師是否能對學生階段性學習進行追蹤性判斷。在對待學生問題上,是否能夠寬容真誠,都會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教師應結合周圍環境,調整教學方法。在提高自身教育素養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以立德樹人的情操感染學生。
3.2 重視學習方法,調節不良情緒
高中生的學習方法及學習認知也會影響其復原力。要認識到學習中必然會遇到挑戰,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情緒時,就要適當休息合理審視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有不妥之處應及時加以改進。要適度適量地根據自身智力特點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階段性地梳理學習內容以建立學習提綱,根據各個階段的狀態制定一定的學習目標。針對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總結梳理,進步之處要及時給予肯定,面對未達到目標的部分要產生勇于挑戰,積極補救的意識。在面對挑戰中有助于培養復原力。研究表明:“決定情緒和行為的并不是誘發事件,而是對事件的信念和認識。”面對考試、升學等壓力時,可以通過看書,聽音樂,看電影等休閑娛樂加以調節。合理調整自我預期,嘗試放空冥想。改變自我偏執的情緒,遇事時暫停兩秒再采取行動,與同學發生沖突時要換位思考,嘗試著多向身邊的良師益友傾訴自己的困惑,減少因為急躁沖動而做出的決定。而當面對學習困難時,要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全面的判斷,而不是坐以待斃,等待困難消失。
3.3 開展科學的心理指導,更新教育觀念
復原力這一心理學概念,目前對于它的研究并未完全走出實驗室,走進高中生的生活之中。目前大多中學的心理課堂常常被忽視,心理咨詢室處于閑置狀態,因此無論是社會團體還是學校組織都應建立相關的研究輔導機構,并且定期進行心理咨詢,進行心理學授課,同時對于學生群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予以科學的指導和幫助。從心理科學入手,將復原力積極作用推廣到學生日常生活之中。此外,從教育觀念,教育風氣入手,開展“挫折教育”,“賞識教育”,“榜樣教育”等主題活動。主動接觸世界先進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摒棄陳舊的教育思想,走出應試教育“唯成績論”、“唯升學論”的誤區,綜合考量當代高中生的實踐能力,以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品質為德育教育的重點。適當降低教育門檻,對教育資源浪費、教育環境不公平現象加以積極管理。從教育思想意識上推進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工程。
相信對高中生復原力的準確認知,合理定位,積極培養,必將能促進新世紀高中生學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的本質飛躍,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婉婉.中學生日常性學業復原力的初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2] 徐浩嵐,鄒曉丹.試論青少年的教學與復原力[J].時代教育,2012.1.
[3] 周碧嵐.復原力的研究與進展[J].求索,2004.10.
[4] 張善超.教師復原力的建構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9.
[5] 徐敏.青少年復原力的結構及提升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9.
[6] 彭賢智.對學習品質的結構與培養策略的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