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國
在作文教學中,“沒有什么內容可寫”,恐怕是學生反映最多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習作脫離實際生活,對于所寫的對象理解過于簡單化、概念化。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沒有生活”自然就寫不出好文章。如何喚醒學生,讓他們看得到、聽得見、感受得到、寫得出,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感悟生活: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素材
1.指導觀察,選取素材。
觀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實踐中,我們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頭戲,扎扎實實地教給學生觀察生活方法,讓學生爭做勤于觀察,善于發現的有心人。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打破傳統的用眼觀察的單一視角,啟發學生調動各種感官乃至心靈去觀察周圍存在的事物,去看、去聽、去聞、去讀、去幻想……如中秋的月亮不再僅僅象征團圓,學生可以由月亮想到宇宙天堂,想到神話故事,想到海邊潮汐;深秋的菊花也不僅僅局限于對花的狀貌的描繪,學生可以想到菊花的實用價值,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氣節,想到秋天的豐碩美麗等等。學生在觀察時,教師應提出明確的要求,促使學生有意注意,使他們觀察得細致、持久,從而獲得較為具體、豐富的印象,為寫作動機的形成奠定基礎。為了提高觀察的效果,教師要精心組織和指導,要恰當地安排觀察的時間、地點、明確觀察的目的重點,選擇最佳的觀察順序、角度、方向,從激發引趣入手,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在美中激活寫作興趣。
2.展開活動,豐富素材。
實踐是認識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平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多做、多練,動嘴多說,多議,動腦多玩、多思。這樣,不僅可以調解沉悶的教學氣氛,又可以讓學生獲取活潑生動的素材。如教師可以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定期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等;也可以引導、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如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出外郊游、調查采訪等,鼓勵學生在活動中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飽含激情地寫出來。各種活動的開展,開放了課堂作文教學,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路。
3.組織閱讀,充實素材。
閱讀也是解決作文素材的一個捷徑。學生除了從課本中獲取信息外,在一定意義上,還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獲取信息。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增設閱讀欣賞課,定期開放圖書閱覽室,學生自訂報紙、雜志,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等。通過大量的閱讀,接觸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學生再主動地摘記、收集整理。其中,教師要認真做好指導工作,指導學生記好“三本”(課內閱讀摘錄本、課外閱讀摘錄本、日記本),并開展讀書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欣賞、評價中汲取知識,積累語言,為寫作構建起一座素材資料庫。長期積累,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運用到寫作中去,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二、創造生活:讓學生體驗作文的快樂
1.運用媒體,展開聯想。
當今是一個媒體化的時代,互聯網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如果在習作課堂上能使用這些設備,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可借助各種資源,激發情趣,引導想象,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重構生活,產生表達欲望。比如教師可以收集音響,把“哨聲”、“吶喊聲”、“狂歡聲”等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想象發生在生活中的特定情境,在課堂上反復播放音響,讓學生仔細傾聽,弄清有哪些聲響,這些聲響會在哪些場合出現,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聲響,引導學生自由暢想。在學生合情合理地勾畫出各種生活場面時,教師引導學生用文字再現這些生活情境,寫成一篇優美的習作。
2.追憶往事,開啟心扉。
教師可指導學生翻閱日記,重溫日記夢,重溫往昔的趣事、樂事,重溫自己參觀過的、體驗過的美景。同時,要注重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索時間,使他們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狀態下,自由地回憶過去的生活,感受其間的樂趣,實現對生活原型的再認識。其間,教師引導學生想一想: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一件事使你至今難以忘懷?為什么印象這么深刻?把當時的情形在頭腦中過過“電影”。當學生回憶往事,重溫了往昔的情感體驗,點燃了心中的情感之火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傾吐心扉,拿起筆描述情感、抒發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3.模擬表演,直接體驗。
在作文課上,教師要創設典型情境,拓寬學生的思路。學生們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那些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不僅喚起他們的新奇感,還可以使他們激動不已,而且會產生巨大的角色效應。讓學生參加角色表演,學生對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感情會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學生之間在心靈的溝通中實現情感交融,共同提高說寫水平。如指導五年級學生寫《放學后》時,可從三方面進行誘導:第一,讓學生觀察圖片,理清事情的過程;第二,請兩位同學和老師一起表演小品,把搬煤餅的經過再現給全體學生,每演一步,都與學生共同討論怎么說,怎么做;第三,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家里、學校的一次勞動,當時遇到什么困難,心里怎么想的,后來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安排既使學生聯系了自己的生活實際,體驗當時的真切感受,又通過小品使事情的經過更具體,更符合生活。
4. 時時開導,創造素材
現在,很多老師善于抓住課堂生成來練筆,可惜的是,由于課堂生成偶然性強,機會不多,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作用不是很大。為什么我們不能按習作計劃有意識地制造一系列的“課堂生成鏈”呢?有位老師教學《九寨溝》一課,學生起立師生問好后,老師說:“這節課同學們就站著上課吧。”“啊?!”學生又驚又喜還有些疑。驚的是站著上課還無前例,喜的是這種上法蠻有趣,疑的是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什么藥。老師接著說:“我們一直說師生平等嘛。為什么總是老師站著上課,你們卻坐著呢?我要讓你們也感受一下站的感覺。不過,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只要能主動舉手發言,就能馬上坐下來。” 學生覺得好玩,更開心了,表現出空前的認真,每一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爭著舉手發言。半堂課不到,一大半學生已經坐下去了。不過,坐下去的同學并沒有松懈,而是與站著的同學爭先恐后地舉手。一節課上,沒有一個人開小差,整堂課熱情不減。待到下課之際,全體同學都坐下了。這時,老師拋出了最終目的:“這節課我們上得很開心,請你拿起筆來,將你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寫下來,可以寫寫自己站著上課的感受,也可以寫寫課堂上站起坐下這種此起彼伏的熱鬧場面,還可以對老師的做法評論一番。”因為新鮮有趣,學生很樂意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寫下來,這次練筆也就自然而精彩。如果我們能讓學生隔三差五地感受一下老師的新花樣,那么他們就會不知不覺地落入你習作訓練的“圈套”。
“生活化”的習作,讓習作走進生活,通過創設條件,豐富了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習作,形成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習作中學會思考,透視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高生活的意識,提高生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