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雋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更新. 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數學人才,教師要改變目前的教學模式,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教師教、學生學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變學生以往的被動式的學習方式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那么究竟要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教師要具備哪些素質呢?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
1. 激發興趣,主動探究
由于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是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直以來,如何激發興趣都是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師要想引起學生的注意,必須要提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學生身邊的、學生迫切想要知道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教師要盡可能地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教授“小數”的時候. 教師可以拿出一張購物小票(很多物品都是用小數表示的),讓學生自己觀察上面的數字,指出這些數字都有哪些特點. 這樣通過實物展示的方式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引到小數的學習中來,然后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身邊所有跟小數有關的事物. 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了,才能積極地主動地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2. 適時引導,發現問題
數學教學絕不是單純地教授知識,得出結果,而是要引導學生將思維轉換成數學思維,用數學的思想進行問題的探究,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目的的引導,理順知識的脈絡. 知識只有經過自己的推理得出才能印象深刻,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問題,形成結論. 在這個過程中,適時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發現問題,從而歸納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要想使學生牢記每一個知識點,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明晰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生才能夠運用自如,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舉一反三,不斷進步.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先讓學生每人拿出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紙,自己動手分出若干其他形狀,然后再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編出不同的類型的題目.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編出了很多不同的題目,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問題. 這是自主學習的極佳的鍛煉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3. 創設環境,敢于探索
教師給學生創設數學學習的環境很重要,學生只有在一個合適的環境當中,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運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才能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分數”的時候,教師在課堂的開始,就可以先將學生按照座位分成幾組,讓學生再分別扮演一個部分,這樣就將學生置入一個分數的學習環境當中,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分數的概念和意義. 學生很快就融入了這個環境當中,對這種形式感到好奇,開始和同學主動進行討論和研究,想知道自己到底是這個環境中的幾分之幾,如果把同桌看作是一個整體,那么同桌又是整個教室的幾分之幾呢?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尋找到答案,這樣身臨其境地感受分數的意義,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創設一個適合學生的學習環境是提高學生自己學習能力的關鍵部分.
4. 勤于動手,勇于創新
數學表面看起來都是抽象的公式,枯燥無味的說明,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數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的. 教師要將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數學課堂當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小學生對于身邊的一切都很好奇,都喜歡自己動手去嘗試,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一些簡單活潑、易于操作的數學小實驗. 例如,在學習“周長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身邊的各種形狀,然后自己動手進行拼圖,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再進行測量. 學生可以先測量其中每個小圖形的各個邊的長度,也可以拼好后,一起測量,然后總結每個圖形周長和各個邊之間的關系. 通過實驗學生不但自己總結出了各種形狀的周長和面積的算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提高了動手能力,活躍了思維,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
二、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的教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其中包括業務素質以及心理素質. 業務素質即教師要充分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對相關內容進行聯系,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根據理解選擇合適的方式和身邊的事例進行問題的設置和課堂上相應數學環境的創設. 在每節課過后,教師都要進行總結,取長補短,不斷優化自己的數學課堂. 業務素質是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師要根據大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跟上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絕對不能墨守成規. 教師要根據數學教學標準的要求,不斷地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讓每一知識點學生都能容易接受和理解,并能靈活運用.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要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引導,因材施教,絕不能“千人一面”. 對于學習能力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將學生按照能力以“互助小組”的形式進行分配,以提高學生相互之間的學習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要進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了解學生的心理,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波動,多多研究,抓住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如此才能激發起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其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