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摘要】 新課標對初中數學的要求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圖形和統計等的過程中,發展數感、空間觀念和統計能力,初步學會多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它還包括調查和推理的方法、交流的手段以及對數學知識來龍去脈的理解.
【關鍵詞】 數學教學;情景化;數學思考
根據新課程的學習,我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教學是這樣理解的:人類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學校“教學之星”評選的幾位老師的課中,他們用學生熟悉的校園視頻、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學生喜歡的音樂等引入課題,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人際交往的過程,教學時各老師都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了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個人展示、教師點撥等環節.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思維活躍. 因此我覺得數學教學應從教學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激情、激趣,使他們興致勃勃地學習數學. 下面本人就此談談新課程教學中的體會.
一、趣味數學,引人入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七年級“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課,我靈機一動,把2009年春節晚會上劉謙的神奇表演作為引例,自己充當一回魔術師編了一個游戲活動:
請同學們在紙上寫出你的出生月份,然后按老師說的運算來進行計算:將這個數乘5減7,再把結果乘2加上12,最后老師能說出你的出生月份及最后得數的個位數,相信嗎?
這是一道以同學們喜歡看的劉謙演繹神奇魔術為情景設置的小游戲,貫穿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思想和思考意識的小游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自己的出生月份數字為x,則得算式(5x - 7) × 2 + 12,化簡后得10x - 2,末位一定是8.
通過詩歌、諺語等趣味橫生的形式也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故事數學,扣人心弦
初中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學習了等式知識后,我也把曾經看到的一個故事引入數學中.
數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必定是由無數的前輩科學家們通過辛勤的勞動和智慧的汗水才構建了數學科學的大廈,因為在學習中,也不忘介紹他們. 例如在學習列代數式時,我給學生講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
高斯是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在讀小學時,老師出了一道題目:
計算1 + 2 + 3 + … + 100 = ?
同學們馬上把數字一個一個進行相加,而高斯思考了一會,就把答案寫出來交給了老師了,老師一看答案完全正確,問高斯是怎么算出來的,高斯把答案一說,同學們都明白了. 高斯的這種算法學生都很清楚,但是能否用代數式把它列出來呢?
既告訴了學生科學家的故事,又引導學生進行代數式的學習. 同時告訴學生學習需要方法積累.
通過這樣的推理故事把學生深深吸引,忘我地投入學習之中去.
三、情境數學,動之以情
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為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來作為學生探索的對象和內容,使其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讓他們更多地體會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如講溫度變化時,王武軍老師讓學生觀察自己這幾天穿衣的變化,自然引入一天當中溫度的變化,從而引入課題. 張琛老師從學生喜歡的周杰倫的歌曲《青花瓷》配以青花瓷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感受美—練好基本功—賞析美—創造美,整個課堂自然順暢渾然一體.
四、生活數學,學以致用
如前所說“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 只有當學生意識到知識對我有用,才能更好地投入數學學習之中去.
實例一 陳琳老師在學生學完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平分線的性質之后,播放西南旱情的圖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之后,引出用自己的智慧去幫他們,出示實際問題:
一支抗旱救災小分隊要在兩條公路m,n之間、兩個居民點A,B附近打口井,要求井到兩公路的距離相等,到兩個居民點的距離也相等,你能幫助小分隊確定井的位置嗎?
學生興趣盎然,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和話匣子,學生們積極地動腦動手去思考問題,與同伴交流,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體會到了學數學的實用性,并得到成功的體驗.
實例二 讓學生設計并剪制勻稱美觀的軸對稱圖案,適當地用在黑板報、宣傳欄、筆記本上,用在聯歡會、文藝晚會的布景上,或運用軸對稱知識設計公司圖標、建筑物造型、家居飾物,改變自己房間的局部布局等.
生活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選擇“數學信息”,就能培養學生收集、選擇和整理“數學信息”的能力. 同時,數學是一種語言,它能夠確切地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信息交流能力”呢?我們認為,“數學周記”就是一種較好地表達“數學信息”的媒介,同時學生之間可以通過互相閱讀、相互討論甚至質疑爭辯“數學周記”中表達的內容,從而更加舉一反三,明辨是非,融會貫通,“數學作為交流工具”的教育目的自然得以實現.
以上只是我在新課程數學教學之中的幾點小小的、膚淺的思考和感悟,有些并不一定成熟,所以寫出來,懇請大家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