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43-01
語文課程,是初中教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其重要意義一直被社會所重視。然而,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在農村初中開展的較差,大多數教師在教材、學材等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選擇切合本校實際情況的素材,開展以講讀為主的“灌鴨式”教學活動,甚至不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導致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無法完成。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進行整合性教學,以精粗結合,舉一反三;以少求多,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我們教師一直思索的問題。“少教多學“課題組的實施指導意見一出,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找到了理論支持。我們都非常樂意在課題組的指導下進行“少教多學”策略與方法的研究。
“少教多學”并不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里就批判了當時學校的種種弊端,認為它們是兒童才智的屠宰場,只知道死記硬背,傳授的全是一些無用的知識,扼殺了兒童的天性,違背了自然的秩序。
夸美紐斯在談到自己的教學理想時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從此以后,三百多年來,在第一線教書的教師,或專事研究教育的學者、專家一直在苦苦地思索,孜孜地追求,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夸美紐斯的理想變成現實。那如何在“綜合性學習”中構建“少教多學”的有效課堂呢?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教學理解為:以教為基礎,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這種教學關系使“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自主性、獨創性缺失,主體性被壓抑。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
怎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潛能呢?實踐證明,讓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改變了以往外在性、被動性、依賴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發展、提升的過程,才會有顯著教學成果。
新課程實施以來,在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導向下,在民主、科學、開放的課程平臺上,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下,課堂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形成和構建了一種體現素質教育精神、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式和課堂教學文化。“少教多學”是就教學要求和教學效果而言的。我認為,要做到“少教多學”,其一是要有針對性。首先,必須對學生的超前學習進行檢查,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方面,更重要的是為了確切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他們對教材的掌握已達到什么樣的程度。這既是展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肯定他們自主學習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和集中學生存在問題的過程,繼續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二是參與性。要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包括:第一,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不應局限于獨立思考和練習階段,而應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第二,全體參與,教師要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參與教學都有所發展;第三,學生參與學,也參與教,不僅把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也把教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展開師生互教互學活動。
其三是合作性。小組學習作為課前自主學習與課堂全班教學的中介與紐帶,其重要性和優越性是明顯的。就學生而言,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和遺留的問題能夠得到伙伴的充分關注和幫助,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習的進步和發展,而且有助于培養合作的能力。就教師而言,因為有小組合作學習做基礎,所以比較容易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還可以把小組學習作為深化課堂教學的契機,進一步開展組際交流或全班教學,使全班同學共同獲益。
讓學生發揮自學潛能,是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的基礎;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是讓學生發揮自學潛能的發展。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和潛能觀,堅持讓課堂教學走向深層,走向心靈,這是“少教多學”課題研究所持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