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武
【關鍵詞】 英語學習;誤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86—01
一、英語教學的現實困境
如今英語已成為每個完成大學學歷的人一生中周期最長,課時最多,負擔最重的一門課程。但是其弊端卻是孩子證書滿滿,能力一般。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卻連歐美的小學生都不如。致使多少英語學習者最終依然在學習的馬拉松中陷入了迷茫和無助。
二、 最常見英語教學誤區
我們中國學生是世界上對學習外語最重視、投入的時間、人力、財力、物力最大而收獲最小的學習群體。究其原因主要有:
1.忽視口語的第一性。語言首先是有聲的,聽說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考,并形成外語思維,從而增強語感,這正符合現代教學法以交際為目的、以實用為宗旨的原則。
2.忽視文化教學。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將中國的習慣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英語上,造成理解上有偏差的中式英語,對跨文化交際造成困難,也就產生了語言的負遷移。
3.“說教式”、“一言堂”。教師試圖以教代學,講得太多。外語教學是實踐性和交際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只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
三、 從家庭教育的點滴改變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
英語教育是一項很專業的事業,家長要帶著對孩子的愛,對孩子興趣的尊重從家庭教育的點滴做起,給孩子營造更加科學、完整的英語學習教育。
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是: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我們學習母語時,從來就不借助另一種語言,而且從來不需要別人告訴我們所學內容是什么意思,因為語言本身既是工具又是內容,即便需要對所學內容做更多解釋,也是用自己的母語來解釋,而不需要借助第二語言。(同樣,英國人學習英語不需要借助其他語言。)而且在我們的認知中,“學會母語”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對于英語初學者應該用母語的方式,通過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素材的輸入,建造第二母語科學體系的游泳池。“不嗆水就學不會游泳”。順應語言學習生理規律,營造浸沐式類輕柔溫婉母語純英語環境,激發語言學習本能,在不知不覺中掌握英語語言邏輯,并形成終身揮之不去的絕對語感。
如果是小學生,多聽故事多看動畫,多聽句子多唱歌。如果是中學生,把好的課文念得準確,流利,用英語做夢,睡夢中會說出來,作文中會用出來。如果是成年人,像嬰孩一樣對自己寬容,不要苛刻自己。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要與環境中的語言融為一體,終生不再剝離。
四、英語教學的真知灼見及走出困境的準則
語言不是背誦的,是在嘗試犯錯的過程中習得的。如果一開口就被批的體無完膚,會越學越沒信心。語言的表達能力受心理的影響很大,對自己或別人矯枉過正反而會產生反作用。
英語學習過程應根據學生的能力來劃分,而不是年齡或年級。語言學習是先天賦于我們的本能,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輕松的掌握。忽略了本能效應,致使事倍功半,苦不堪言。
任何語言的本質準確地說,是以這種語言的聲音為主的思維。如果做不到像嬰兒般的用英語思考就永遠不能用英語正常交流。“翻譯”和“語法”反而會阻礙思維。
語言速成的前提是你用這種語言來思考。正如我們生活中思考時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就是母語。因此,外語學習要經歷一個“化蛹成蝶”的階段,即語言的儲備。
學英語推薦方式看原聲電影、電視肥皂劇、唱英文歌曲就可以學習到語言。從母語字幕——英文字幕——無字幕過渡,什么時候擺脫字幕了,語言功底就到家了。
受慣了填鴨式教育,我們陷入到一個為了考試而學英語的心態中,已經不會思考,不會去尋找并創建一個回歸語言本質規律、重拾學習自信,分析澄清英語學習種種誤區并深諳其中解救之道的環境了。外語學習的原理是如此之復雜,以至于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于不需要說清楚。當經過觀察和分析后,認為事物與原則一致,并有助于個人和大家的善行與利益,才接受實行。讓我們所學的英語不“喑”,外語不“外”,走出誤區,擺脫囧境!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