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萍
摘 要 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不僅僅是促進課堂教學進行的方法,更是檢驗學生對知識點是否完全消化理解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進一步鼓勵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索研究中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數學提問 有效性 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047-02
目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對課堂提問重視不夠,表現為提問目的不夠明確,所提問題含糊不清,提問方式隨心所欲,提問效果不盡人意,需要切實改進。
一、有效提問的功能
數學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師生雙方共同設疑、釋疑的過程,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展開的。有效提問在數學課堂的應用可以起到強化知識,溝通師生感情的交流的功效。
1.反饋功能。教師恰當的提問,可迅速獲得反饋信息,并據此對教學進程作出相應的調整,當學生思維出現偏差或冷場時,教師的一個導向性提問可及時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以此來控制教學方向。
2.激勵功能。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有目的地提問可以激發學生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3.鞏固功能。數學概念、定理和法則的獲得離不開發人深思問題的啟發,數學知識和解題技能的鞏固來自精心設計問題的誘導。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消化,強化綜合應用能力。
二、有效提問的運用原則
1.有效性原則。只有獲得真實信息反饋的提問才是有效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熱衷于課堂上熱烈的場面,殊不知善于揣摩教師心思、投其所好的學生齊聲回答并不是整體性的效果,有時甚至掩蓋了真正的無知,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應當避免。
2.科學性原則。所提問題必須準確,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適應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不要提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確切和唯一的,即使是發散性問題,其答案的范圍也應在預料之中,要避免不確定或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
3.整體性原則。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不應置大多數學生于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有的教師先點名,后提問,被點者如臨大敵,全力應答,其他學生則因與己無關而袖手旁觀,達不到提問的整體性效果。
三、有效提問的實施要點
1.提問要有序。問題的設計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而問,步步深入。前后顛倒的提問,只會擾亂學生的思維順序。
2.提問的內容要有“度”。提問要有深度,簡單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提問要有廣度,教師提問不僅要有知識型問題、理解型問題、應用型問題;還要有分析型問題、綜合型問題、評價型問題。
3.提問語言要有啟發性。數學語言特點是嚴謹、簡潔、形式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煉,若用符號語言提問要輔以適當的解釋,當學生不能夠回答一個問題時,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各種線索,引導他們得出正確的答案。
4.要給學生思考時間。提出問題后適當的停頓便于學生思考,學生答完問題后稍停數秒,往往可引出該生或他人更完整確切的補充。幾秒鐘的等待可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掉以輕心。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反應,鼓勵他們質疑問題,作深層次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
5.有效選擇學生。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要有層次;入選要不拘一格,要堅決避免讓少數優秀學生或愿意表現的學生獨占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間。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一般學生可逐步“升級”,對差生可適當“降低”。引路性提問,要多問優等生;鍛煉性提問,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穿插問學困生。學生回答的方式可以是個別回答或小組代表回答,可以是搶答。這樣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感覺,使課堂變成學生主動進取、施展才華、相互促進的場所,從而使課堂提問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6.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訓練提問。利用現代教學理論和現代化設備進行強化訓練,為學生樹立一些“路標”,啟發學生循著“路標”前進,找到解題途徑。從不同角度提問學生,適當地引導,使學生有新鮮感,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去思維,而且可溝通師生間情感,創造活躍的教學氣氛,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內容,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性,讓課堂教學風生水起。
參考文獻:
[1]嚴衛紅.初中數學課堂教師提問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2).
[2]常武.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微探[J].中國培訓,2016,(4).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