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明
摘 要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 新課程 數學生活化 課堂教學 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066-02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一、教材背景生活化
新編高中數學教材把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的意識貫穿在教材編寫的始終。在每節的例題、練習中增加了大量的聯系實際的內容。如“集合與簡易邏輯”以運動會參賽人數的計算問題引入;“數列”以一個關于國際象棋的傳說故事引入。這些都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很好素材。并且在每章后都開設有研究性課題和閱讀材料,如數列中的閱讀材料“有關儲蓄的計算”和研究性課題“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等,就是數學生活化的典型范例。因此,合理使用教材,深層次地延伸教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實例是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基礎。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課前導入的生活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導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教學二項式定理時,教師可設計問題:“今天是星期一,今天以后的第300天是星期幾?必能激起學生學習二項式定理的濃厚興趣。像這樣創設引入教學情境,是生活中相近的事例或見聞,大多數學生有親身的體會,因此一下子就吸能引住學生,他們會議論紛紛,踴躍參與討論。不僅增強了學生自覺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課堂例題的生活化。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離開了生活實際,也就失去了他賴以生存的載體,教學過程的關鍵就是培養學生如何從生活中領悟出數學問題,既要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懂得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要通過教師對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來實現,教會學生如何更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潛智。新課程從概念的形成原理、方法的歸納特點、知識的運用方式等方面為這方面的教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背景和閱歷客觀地分析,并加以利用,找到恰當實例,合理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所蘊藏的數學道理。這樣的實例,更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更易于接受,進而學習效果也會最佳。
3.課外練習的生活化。“學以致用”明確地說明了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與“用”之間的橋梁,把練習生活化。例如,某火車站的鐘樓上裝有一電子報時鐘,在鐘面的邊界上,每一分鐘的刻度處都裝有一只小彩燈,晚上9:35:20時,時針與分針所夾的角 內裝有多少只小彩燈?解:由題意可知,鐘面上共裝有60只小彩燈,時鐘兩只彩燈所夾的角是6度。每走一分鐘,分針轉過的角度是6度,時針轉過的角度是0.5度,晚上9:30分,時針與分針所夾的角度為105度,此角內部有17只彩燈,再過五分二十秒,分鐘轉動的越過的彩燈有5只,時鐘轉動尚未越過一只彩燈,于是角 內共有17-5=12只小彩燈。思考就是學習的最佳方法。學生可以在不斷的思考中總結規律,逐漸發現數學中的奧秘,這也會激發出學生們的無限潛能,不斷取得成功。
三、實際應用的生活化
在教學中貼近生活是很重要的,但在課后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中,也要盡量與生活靠近,否則他自己完成作業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枯燥、無味,可給他們留一些研究性問題。例如,當我們學到排列組合的時候,可以組(下轉第72頁)(上接第66頁)織學生來照集體相,將學生們分成若干組來照相,體會不同的分組方法。讓學生們用數學眼光去觀察世界,用數學思想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會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問題生活化,能使教學內容假使化、形象化,一改以往平鋪直敘的“填鴨式”講解,使學生的思維跌蕩起伏、一波三折,產生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進而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