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明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082-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的能力。這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閱讀教學的最高理想境界。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滲透、提煉、內化、外顯”,可以充分發揮學法指導的作用,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一、滲透
閱讀教學承載著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項教學目標,所以,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不可能是機械地、獨立地灌輸,只能是自然地滲透。教師要擅長于精講,擅長于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具體感知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要在教師的示范、帶領與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么,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什么方法來實現的。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范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第三,要在啟發誘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理解時所遵循的認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去自己嘗試學習,從而逐步明確究竟如何做才合適。
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滲透學法要引導學生參與語言訓練。要開展一系列智力活動,如學習生字新詞,擬訂學習提綱,抓住教材重點,探索學習目標,獨立完成練習,進行自我檢查等。滲透學法要引導學生展示思維過程。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矛盾,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二、提煉
在學生初步感知某一學習方法的基礎上,由教師或者由教師與學生的問答交談,運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這一學習方法的精神實質提煉出來,使學生能抓得住。總結是理性的反思過程,是認識過程的又一次飛躍,也是學法形成的必要途徑。學法指導過程中,要設法把學習方法總結的過程,成為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要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習方法的總結過程真正成為把學習方法從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抽象出來的過程。學生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習方法是學習過程的縮影,方法來自過程。所以為了幫助學生記憶,而用“只言片語”或“教條式”籠統地提示學法是不科學的,它不便于學生今后自學時遷移操作,又不便于學生在操作中靈活調控。
三、內化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某一學習方法后,還應經歷一個由學生自己領會弄懂這一學習方法的實質過程,即讓學生能自己解釋和說明這一學習方法的實質以及與其他有關學習方法的關系,進而在新的學習活動中應用它來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應該強調適時反饋,展示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內化過程,及時排疑糾偏,并在比較中引導領會操作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設計學習方法指導的應用材料中,要保證學生應用該學習方法能夠獲得學習成功。
1.在同一篇課文中遷移學法。有些段落結構相同、寫法相同的課文,教師不必逐段分析講解,要注意指導學生按照前面一段教學的閱讀方法,舉一反三,通過自學、討論,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
2.在同一組課文中遷移學法。要指導學生把握講讀課文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示范作用。學習閱讀課文時獨立運用前幾篇講讀課文中教師教給的學習方法,根據課后思考題提示的閱讀步驟和重點,進行閱讀實踐。
3.在補充的材料中遷移學法。在教材中一時不能挖掘相應的學法訓練因素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及時反饋,教師應補充有關練習,讓學生及時消化這種學法。
四、外顯
1.要把學法用于“自讀課本”。“自讀課本”后面一般有“讀一讀”“想一想”,教師在指導中要很好地引導學生在自讀時把自己在課文閱讀中學到的讀書方法自覺地運用到閱讀“自讀課本”的實踐中去,通過邊讀、邊想、邊悟,產生質的飛躍。
2.要把學法用于“單元練習”。教材中的“單元練習”是配合每組課文,著重加強系統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綜合練習。教師在指導中,應注意在引導學生鞏固復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通過動耳聽,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做,在學習的過程中遷移學習方法。
3.要把學法用于同類材料。教學其它單元或課本時,教師遇到同類材料,要不失時機地幫助學生復習、運用學法。
4.要把學法用于課外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語文課外活動中運用學法,增強自學本領。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