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偉 李亞紅 王鎮
【摘要】為了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應用型人才,教師向"雙師型"轉化越來越迫切需要。但在地市級電大教師向“雙師型”轉化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難點, 針對難點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對地市級電大教師向"雙師型"轉化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地市級電大 “雙師型”教師 轉化難點 對策
電大是采用計算機網絡、衛星電視等現代傳媒技術,運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多種媒體進行遠程教育的開放性高等學校。它是由中央、省級、地市級、縣級電大組成的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分工協作的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學和教學管理系統。承擔培養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重點面向基層的各類應用型專門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任務。由于電大的學生幾乎都有工作,有時帶著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請教老師,電大這種教師、學生及教學的特殊性,急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一、地市級電大教師向“雙師型”轉化的難點
1、領導重視不夠
目前,成人教育生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取足夠的生源,各地市級電大領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招生上,全員招生,沒有學生,談不上教學,生源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關鍵。與此同時,有些領導相應忽視了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關系著學校的生存和教育的發展。教育部雖對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提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要求,但并未對電大提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要求,使電大領導對此重視度不夠。
2、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地市級電大普遍人員短缺,幾乎每個教師都身兼數職,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寫論文、申請課題參加職稱評選,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還要從事各項管理工作,管理學校的日常事務,導致缺乏足夠的時間去參加專門的實踐培訓或到企業頂崗實訓。
目前大多數電大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直接任教,缺少實踐經驗。有時從校外直接聘用教師,大多數也是從高校聘用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只有極個別直接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工作人員,這樣導致教師 “雙師型”教師數量普遍不足,嚴重制約著電大的發展。
3、教師缺乏自我提升平臺
雖然國家大力倡導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但學校的條件有限,雖然會對教師進行不定期的培訓,但時間短,缺少系統長期的培訓,教師受益不明顯。尤其是年輕教師想增加社會閱歷,但是與社會企業聯系較少,地市級電大又沒有產、教、學一體化的實訓基地和生產基地,不能找到適合自己鍛煉的企業單位,一畢業就上講臺的專業教師無工作實踐過程,難以向“雙師型”教師轉化。
4、缺乏健全的評價和激勵機制
許多地市級電大在制定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和評價考核體系時,并未向“雙師型”教師傾斜。“雙師型”教師還是按照教師系列職稱來享受福利待遇,忽視了他們所具備的技能與技術資格。實際工作中,學校在福利待遇上也沒有將“雙師型”教師特殊對待,“雙師型”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待遇沒有太大區別。評價機制的不合理和激勵機制的不健全,致使“雙師型”教師處于業績大小一個樣、能力強弱無區別的尷尬狀態,既挫傷了“雙師型”教師的積極性,又無法調動教師參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的積極性。
二、地市級電大教師向“雙師型”轉化的對策
1、領導高度重視
為了立足地市級電大的長遠發展,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明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目標,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劃或制度,在設計實踐方案時,應當考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和路徑選擇,遵循不同職業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的規律,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遞進式企業實踐模式,從而實現教師企業實踐的“自覺性”,形成自我驅動、良性運作的動力機制。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積極倡導和鼓勵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2、增加新鮮血液,優化電大教師結構
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一些電大緊缺或者急需專業的“雙師型”教師,加快教師隊伍轉型速度。“雙師型”教師本身已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極強的業務能力,既可短時間內滿足日常教學工作,又可起到示范帶頭作用,促進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的轉變。同時引進的“雙師型”教師,也可以使地市級電大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定期到企業實踐充電、參加不定期專業技術培訓等等
3、地市級電大可建立聯合企事業單位,建立若干個產、教、學一體化的實訓基地和生產基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并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實踐活動。還可以根據學校實際,合理安排專業教師進行脫產學習或進修,逐步有計劃地選派骨干教師進入大學進修班進行學習,防止知識結構老化,提高學科科研水平。此外可組織教師外出進行考察,學習兄弟學校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拓展視野,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和教學經驗,加快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速度。
4、建立科學規范的獎懲激勵機制。
為了更好地加強地市級電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鼓勵更多教師更好的做好“雙師型”教師,應建立完善的獎懲激勵機制。將教師企業實踐工作作為崗位聘任、職稱評定、評獎評優的重要指標和依據,納入學校績效評估考核體系,積極鼓勵教師充分參與企業實踐的積極性。同時,學校應設立教師企業實踐專項經費,落實教師企業實踐過程中的各種相關待遇,除給予交通和食宿補助外,應保障企業實踐的教師待遇不低于校內教學的教師待遇。還應對業務水平能力高的“雙師型”教師給予物質鼓勵和精神肯定,加大獎勵力度。對于有突出貢獻的“雙師型”教師應予以提拔,拓寬他們的職業道路,引導教師實現人生價值。這樣既為教師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質支持,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地市級電大想要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重視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設一只教育觀念新、結構合理、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較高教學水平的專業教師隊伍。只有這樣,才能滿足電大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沈麗新. 基層電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點與對策探究.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2(9)
[2]朱秋. “雙師型”教師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教育與職業. 2015(4)
[3]顏蓉花. 基層電大教師向“雙師型”轉化的難點及對策.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