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
高效“導、思、議、展”課堂模式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將傳統的“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要求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轉變,在教學中既要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強調過程和方法。每節課都要做到環環相扣,讓所有學生都緊張、高效。學生要不停地去閱讀、思考、質疑、辯論、動手練習等,讓學生對當堂內容進行橫七豎八的解剖,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最后能用多把鑰匙開一把鎖。究其根本,是要讓學生變“學懂”、“學會”為“會學”、“會用”。 根據我校開展“6+1” 即導、思、議、展、評、檢的課堂模式,并結合物理新課程的標準和物理學科的特點,規范物理課堂教學行為,避免課堂無效勞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讓課堂每一分鐘都能發揮最大效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發展,對“導”“思”“議”“展”四步教學模式進行特別的研究和實踐。
一、活用新教材,開展物理課堂趣味“導”學。
課堂的有效導入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趣、新穎的課堂導人,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狀態。學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對周圍其他事物干擾的抑制力就越強。這時,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理解會越深刻,記憶會更牢固,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從某種意義而言,新教材不僅僅是教學素材,更是一部可以吸引學生的通俗科學讀物。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結合教材,根據教材插圖的趣味性,教材情境創設的趣味性進行有效“導”學。例如:學習《生活中的圓周運動》一節時,根據課本的插圖讓學生做一個雜技:水流星實驗。學生的積極性會在上課的一開始,經他們的激情點燃,在試驗小桶中注入水,然后把它轉動起來,在此環節中,水要學生自己加,多讓學生動手,多讓學生感受,也可能會出現水灑的現象,此時要恰當利用,分析水灑的原因。此方法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體事物的情景,使師生設身處“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把學生騙進課堂,使學生主動地進入新課知識的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物體的受力,尋找向心力的同時,解釋水沒有流下來的原因,在學生初步明白之時,播放過山車的視頻,和感受過山車的親身經歷,類比過山車中的人和水流星中的水,從而有效將學生引入課堂,教科書上實例的分析進行適當的調整,當學生的熱情到達高潮時分析拱橋,使學生具有學習的成就感,最后分析較難的火車彎道問題。在教學中,只要我們留心找情,精心設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以“導”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殿堂,讓學生在求知的渴望中進入新一內容的學習。
二、學生利用導學案的知識導圖,實行課堂的“思”。
這一環節的實施,導學案的使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加深對課標的理解和課本知識的把握,要加強對學生和教材的研究,加強教學方式的研究。在導學案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有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學案的知識導圖,以期高質量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學生按照課堂導學提綱上的路線圖讀課本,自學深思,勾畫圈點,分析歸納,并做好記錄。例如必修一《位移和路程》,《彈力》的教學中導學案設計中的思維導圖。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自主學習思考,對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進行自學并有個初步的知識,對不理解的問題進行標記,等待下一個環節“議”和點評中去解決。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教材中的許多開放性欄目,如“說一說”、“做一做”, “說一說”鞏固和深化理解知識,也有利于拓寬知識面,激發探究欲望。例如,在《物理必修2》第13頁,引入線速度、角速度概念之前有一個“思考與討論”:自行車的大齒輪、小齒輪、后輪是相互關聯的三個賺大部分。以自行車為參考系,行駛時,這個三個輪子上各點在做圓周運動。那么,哪些點運動得更快些?也許他們運動得一樣快?學生對自行車很熟悉,學到這里時會想到:整部單車是一起運動的,以自行車為參照物,哪點的運動更快還真沒有想過?然后學生的腦子里就會出現單車齒輪轉動的模型,根據實際的情況給出了不同的意見,這里面有提出問題,有猜想和假設,有簡單的分析……,它體現了科學探究的精神,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質疑的習慣,提高認識新事物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
三、構建“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合作競爭”的學習新模式,開展課堂“議”。
當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和概念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便進入到深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環節。這要求教師在準確把握課程目標、課程標準,綜合利用課程資源的前提下,以集體備課為保證,設計一針見血的關鍵問題,把學生容易混淆的,容易錯的一類問題通過討論問題的形式讓學生深化和理解,開展課堂和課堂延伸教學,切實落實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課堂角色地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益的新課堂教學模式。
本環節需要1、科學地建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人數與構成可以隨活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高中物理課堂學習小組最好采用前后桌4同學為一組的構成形式,便于一幫一或多幫一。分組時要考慮:①成績:每個小組都有優秀、良好、一般、差四個層次的學生,各小組的學生平均成績大致相同,使每個小組都能成為整個班級的縮影。②性別:X男Y女。因為不同性別的混合小組合作學習比相同性別的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更為顯著。③性格等。為增強小組成員對學習小組的歸屬感,小組成員可集思廣益,充分討論設計能體現學習小組特色及能力的組名、組號和小組標志。 2、明確各小組成員的職責。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各成員應有明確的職責和具體的分工。首先選出一名組長,綜合各種能力選擇出組長,組長要具備以下特點:①有責任心;②學習成績較前列;③有良好的溝通和協調組織能力;④自控能力強,能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其次,小組應該有固定的分工,每一位小組成員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組織者、記錄者、匯報者、檢查者等,具體說就是在物理課堂上由誰組織—給小組學生分配具體的學習任務,督促小組學生一起完成學習任務;由誰對小組學習結果向外發布信息,并隨時解答別人提出的疑問;由誰檢查、評價、記錄小組成員的上課表現等等,總之,要求小組各成員任何時候都要明白自己現在該做什么。
四、分享成功的喜悅,帶著成果去“展”
學生展示環節有3句標準話:“我展示”、“我補充”、“我質疑”,這表現了三種精神:自信、合作、創造力,而這三種精神是應試教育下學生最缺乏的東西。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高中物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務之一。學習小組在完成上一環節重點知識和易錯點進行合作討論交流后,各小組的代表進行問題成果的展示,在展示和互動中,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通過探究的“切磋”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激發學生對探究的再次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多種形式學習新知識,逐個討論學習要點中提出我的問題。學生展示采用的方法還可以是:學生登臺講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登臺講解學習中指定的問題。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臺下的學生隨時提出疑難問題,講解者還可以提問臺下的同學,臺上臺下共同配合,取長補短,不但完善知識內容還提高課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總之課堂內容主要由學生完成,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教學內容既符合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教學素材處理上的優化,讓學生體會具體知識是怎樣由隱性到顯性、又由顯性到隱性不斷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波浪式前進的曲折演變過程;使學生感受到在“演變”過程中失敗的艱辛、成功的喜悅、蒙難的壯烈、爭論中科學思維方法的火花閃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