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琪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實施與推進,初中語文的教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又占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它既關系到學生的寫作素材的培養又在中考中占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就要想辦法去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那么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來進行教學呢?下面就是我針對這個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希望能對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師有所幫助。
一、能否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閱讀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通常都是教師讓學生把閱讀的內容讀一遍,然后教師進行講解,或者是一問一答,學生答完,意味閱讀教學也教完,教師已經習慣了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去灌輸給學生,而學生也習慣了接受,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在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再采取“填鴨式”教學的模式,而是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注重學生自身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自發的,有興趣的參與閱讀,
要想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學生閱讀完成之后由學生來進行講述閱讀的主旨是什么,對于教師所設定的問題自己是怎樣理解的,在一個學生進行講述的時候,其他的學生進行補充,這樣教學的形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的形式,它更能讓學生獨立去思考問題,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傳統的教育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無論是短文的閱讀還是課文中的閱讀,我認為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都有必要采用這種形式來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二、采用分小組合作教學的形式
在初中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由于閱讀者的年齡,閱歷等各方面限制,以及課文本身難度,有的閱讀相對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往往都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或者干脆略過不講了,久而久之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毫無興趣,不能調動積極性,這種教學的形式對于學生挑戰疑難問題是不利的,
那我們怎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呢?在新課程背景指導下采取小組合作教學的形式,這樣每位學生都能自發參與,一:分組是要遵循學生的意愿的,不然學生會不太愿意參加分組,二:分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一個組全是學習能力比較好的同學,也不能全是比較差的同學,分組要均勻。是不是每節課都需要這種形式呢?當老師提出文中問題,學生通過閱讀,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進行小組合作了,在小組內,每個學生暢所欲言,談個人想法,分享給其小組成員,進行參考,這樣在所有學生都發言完畢之后,閱讀中需要學生理解的一大部分內容就已經出來了,三:在小組討論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的代表進行總結,將自己組內所獲得的知識進行分享,這樣所有的組都發言之后,整篇文章的內容也就出來了,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補充就可以了,
三、成立閱讀圖書角,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
加強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讓學生在一點一滴中去培養閱讀的興趣。作為老師采取多種形式,可以在教室的小角落里成立一個閱讀角落,或者學生們自己認為好的書本帶到這里給其他學生閱讀,學生們在閱讀完成之后可以用紙和筆記錄下來,并記錄下自己所學習之后的一些感悟,這樣慢慢地,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提高一個層次,而且閱讀不僅僅是為了考試也不僅僅是為了做題,閱讀也能培養學生的素養,凈化學生的心靈,所以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學生多閱讀,而這種成立閱讀圖書角,對于閱讀的教學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四、閱讀教學內否接受學生感受
無論是哪一模塊的教學,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肯定,通常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是否讓自己滿意而進行評價,這種評價的形式太過單一,而且有的學生回答的不是讓教師滿意的話教師就會進行批評,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感受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教師不應該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來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是要積極地去鼓勵學生,讓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去發現閱讀的樂趣,這樣的評價形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地享受閱讀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去迎合教師的意愿進行閱讀。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閱讀的教學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去充分重視閱讀的教學方法,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讓我們的教學變得更有效,同時也充分去注重學生閱讀的數量,拓寬學生閱讀的范圍,培養學生的素養。希望我們今后閱讀教學有所改變,力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達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