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家忠
摘 要 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美麗,我們要主動構建生成性課堂教學,讓生成成為一種習慣。課堂教學是不斷思考、不斷調節、不斷更新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師生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關鍵詞 關注 課堂生成 尊重個性 正能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100-02
上學期學校開展教研日活動,我聽了二年級語文上冊《狐貍與烏鴉》一課,呂老師采取讀與演結合,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不斷捕捉學生思維亮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評課時,老師們從多媒體的運用、課堂氣氛、教學語言、交流合作、讀演感悟、習慣養成、板書設計等等方面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評價,一直認為這是一節優秀課。可是,我在認同的基礎上,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關注每個課堂生成。
那節課上,呂老師通過讓學生討論并展開想象,使學生懂得了“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也體現了本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就在呂老師最后拓展時問:“狐貍終于騙走了烏鴉的肉,烏鴉會怎么想?”學生答:“傷心”“后悔”“憤怒”“要報復狐貍”“下次小心”。“你們想象的真好”,老師接著問:“狐貍想盡辦法,騙到了肉,可以看出狐貍怎么樣?”同學們異口同聲答道:“狡猾”。老師追問:“那小朋友們喜歡誰啊?”“烏鴉”。同學們高聲回答。“我喜歡小狐貍。”一位坐在我附近的小女孩小聲答道。由于聲音小,呂老師沒有聽見。課后,我問小女孩為什么喜歡小狐貍?她告訴我:“狐貍不是狡猾,是聰明,用說好聽的話的辦法得到了肉,這樣它就不餓啦。我媽媽經常說我爸爸是老狐貍。”“哦?你媽媽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小女孩天真地一笑:“爸爸好喝酒,媽媽說他貪杯不讓他喝,爸爸就請朋友來家吃飯,就可以當媽媽面喝酒了。”我噗嗤一笑接著問:“那你感覺烏鴉怎么?同情它嗎?”“烏鴉笨,活該!”
這是課堂上老師沒有注意到的生成。評課時我“小題大做”,抓住這一細節不放,引發老師們討論:“且不說烏鴉值不值得喜歡,就說狐貍真的令人討厭嗎?”一番熱議后得出兩個結論:一是這則寓言故事就是教育學生不要學習狐貍那種狡猾的性格,也要汲取烏鴉愛聽奉承話而上當受騙的教訓;二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狐貍與烏鴉,狐貍雖然狡猾,但也為了生存表現的很聰明,假如狐貍不急中生智,哪有肉吃?不來一次狐假虎威,那還不早命喪虎口?烏鴉雖然愛聽奉承話,那只是一時的糊涂,就像人一樣,哪有時時刻刻都清醒的?烏鴉叫聲不好聽、羽毛不好看,但從《烏鴉喝水》一文中,可以看出烏鴉聰明,從“烏鴉反哺”中看出烏鴉愛老、敬老的美德。這兩種討論結果是辯證的、與時俱進的觀念,恰恰是我們作為人師應該深刻領悟并教育學生的。一方面教育學生不要學習狐貍的狡猾和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缺點,同時也應該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理解并學習狐貍的急中生智、聰明能干和烏鴉的敦厚老實、愛老敬老的品質。據網上有關防拐騙演練的報道,陌生人扮演“騙子”進入校園,以糖果、游戲卡、電子表等加以簡單的拐騙手段,竟能讓一大批孩子上當受騙,這足以給我們敲響警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讓下一代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為社會作出更多一些的回報。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引導孩子擯棄狐貍與烏鴉的缺點,學習并運用它們的優點,那么孩子們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就難以形成。
再從課堂教學上說,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美麗。老師如果忽視學生的思維靈光,或者做課堂生成的“滅火器”,那就會扼殺學生的不同思維,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布拉姆指出:“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就不能成為一門藝術。”作為教師要承認差異,尊重個性,善于抓住課堂生成,尊重學生的理解方式。還說狐貍的故事,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就必須要按照教參理解為“我們不要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別人”嗎?我倒認為還可以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滲透點學會生存本領的教育。畢竟有生存才會有美好的生活,在大災大難面前,首先要學會自救,狐貍在餓虎面前,必須要想辦法活命,這時,它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狡猾,不是仗勢欺人,我認為是聰明之舉,巧借老虎的實力救了自己的性命。百獸怕虎而不怕狐,認為狐貍仗勢欺人,但為什么不想想狐貍為什么敢騎在老虎身上?這正是狐貍機靈、聰明之處啊。“勢力”與“實力”是從不同角度理解而已。
什么是理想的課堂?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理想的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的精彩往往來自精心預設基礎上的絕妙“生成”。因此,我們的老師必須要有識別問題有無價值的火眼金睛,要有效運用教學策略,及時發現有價值的質疑,及時捕捉學生的思考和發現,促進生成,真正讓課堂教學呈現出生機和活力。
這學期教研日活動又按部就班地開始了,語文教研組安排呂老師上的公開課是二年級下冊《狐假虎威》一課,真是巧合啊,呂老師兩學期上的都是關于狐貍故事的課。這次呂老師可算是抓住了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從文本飛向生活,同學們在活而不亂、趣而不俗的空間里暢所欲言,使課堂煥發出活力。狐貍、老虎、百獸等都受到了學生們不同的評價,提煉出了“不欺負弱小”“不仗勢欺人”“危急關頭要機靈、學會自救”“要和諧相處”“要保護動物”等等文本內涵。教師立足于課前預設,觸動學生靈感,催發了課堂生成。
喜歡小狐貍,是孩子的純真想法,我們應予以鼓勵。對語文文本中的辯證思想,老師要深挖細掘,認真梳理,做好預設準備。不能只盯著事物所滲透出的一方面道理,應鼓勵學生從小養成用發展的眼光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習慣,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就是以正能量來育人,忽視了學生個體獨到的感悟體驗,往往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小學生中出現了不少“小網迷”,網絡上的正能量、負能量信息都撲面而來。學生的視野越來越寬廣,思維越來越敏捷,家庭的背景、生活的環境對學生影響越來越大,不同個體的自我體驗也越來越具有差異性。這些獨特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上容易發表不同的意見,對此,你能一概肯定或者否定嗎?而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暴露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又是學生展示、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學會寬容學生,學會欣賞學生,抓住一個個動態生成,傳播教育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價值觀、人生觀。
總之,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不斷思考、不斷調節、不斷更新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師生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我們要理智對待每一個動態的生成,充分把握住“上帝給予的禮物”,和學生一起在動態生成中享受課堂的靈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