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艷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要表現在對教育內容的選擇性接受及采取相應的行為反應上,教師應當按照省時、啟智、輕負、高效的標準,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達到自己“少教”而學生能夠“多學”的目的。然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發智力,已成為教育同仁共同研究的課題。筆者在這里就小學分數應用題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了嘗試研究,同時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新理念。應用題是數學教材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結合日常生活或生產實踐、提供某些條件,省略或隱蔽某種數量,創設問題,以供學生解答。教學中,學生通過解答應用題,可使所認知的數學知識有效地加以內化,從而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技能)。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旨在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究、大膽創新,培養有頭腦、有靈魂、有智慧的創新人才。
一、加強審題訓練,培養技巧,發展思維。
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發展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解答應用題離不開思維,而要思維就必須正確地審題。審題就是引導學生仔仔細細讀懂弄通習題的內容,一遍不行可多讀幾遍,搞清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有何聯系?特別要抓住題中的關鍵字眼,反復推敲。具體方法:一是邊讀邊思考的讀題訓練;二是邊復述邊思考的探究方法(探究出解答應用題中問題所需要的條件及解題方法);三是有比較有鑒別的題組訓練。如“一根木頭長5米,剪去1/5。還剩多少米?” “一根木頭長5米,剪去1/5米,還剩多少米?”學生不難發現:題組中題意相近,只因一字之差;解答方法就不同,計算結果也不一樣。從而提高學生的嚴謹審題能力,并使之掌握分析應用題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解題技巧。
二、激勵、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能力
激勵,就是指教師通過給學生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使學生處于一種能動、活躍的動力狀態,把教育影響內化為自覺意識,從而引起需要,激發動機,實現目標的過程。在分數應用題教學中,激勵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學生只有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才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大膽質難設疑,創設情境,激勵學生在質疑和釋疑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熱情,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如教學“甲數是,乙數比甲數多,求乙數”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1)第一個表示的意義是什么?(把一個數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4份是多少,這是實數)(2)第二個表示的意義又是什么?(把第一個看成是整體1,再把第二個看成是一個分率,表示乙數相對應的分率是1+)。(3)乙數怎樣求?(求乙數就是求的1+是多少)。教師在步步設疑、釋疑與激勵中,學生不但能正確區分出題中的分數和分率,而且能準確地抓住分率所對應
的標準數。這樣,既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聯想、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也是記憶的再現,它是打開沉睡在大腦深處的記憶最簡便和最適宜的鑰匙。它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溝通知識間的聯系,而且有利于發展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掘例題、習題的聯想功能,并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如教學“六年級甲班上期有學生60人,其中男生占全班人數的,后來,又轉來了幾名學生,此時男生占全班人數的,問轉來了幾名男生?”時,可這樣引導學生展開聯想:1.女生是一個不變量。(、);2.上期女生數。(60×=24);3.由學生變化而引起全班人數的變化(女生仍是不變量24人);即:24÷=63。也可用逆推法展開聯想:1.先求出上期男生數(60×=36);2.理解表示的意義(不是實際數而是一個分率);3.求分率所對應的實際數(分子、分母擴大相同的倍數、、、…顯然不合題意)。由此可見,解答此類應用題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在變化中尋找不變的量,再從不變量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這樣,不但能增強用已學知識去探索新知識的意識,而且能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提煉和歸納知識的能力。
四、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創新思維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不斷的勤奮學習和實踐逐步形成的。歷史和現實中的智者之所以出類拔萃,就在于他們能善于用大腦,勤于思考,并充分發揮思維的優勢,在奮斗中,以其智慧的力量,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價值。因此,沒有探究,就沒有創新。它是思維發展的必然歸宿。在數學學習中,探究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的深層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探求本質的規律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索,抓住本質,總結出規律。如教學“甲乙兩倉共有糧500噸,運甲倉的和乙倉的,共運出140噸糧食,求甲、乙兩倉原各有糧食多少噸?”時,可引導學生采用同異并用思維法,進行思考。
求異:與所對應的標準數不同。(是以甲倉存糧數為整體“1”;是以乙倉存糧數為整體“1”);
求同:標準數發生變化后,不存在不變量。因此,可任意消去一個標準數,從而求出部分實際數所對應的標準數。
總之,應用題教學中,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是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及由此產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外部性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自主學習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與點撥;要提倡不拘一格的教藝,因為即使一種花也會開出各種各樣的姿態來,只有活水才能不腐,只有不斷更新、發展、創造,才能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智能的產生,必須借助直觀的圖象、嚴謹的語言、生動有趣的形式,這樣,才會把知識的精華溶入學生的大腦,把技能的種子播散在學生的心田里,達到陶冶情操、磨練性格、錘煉意志、開拓精神世界的目的;教給學生一分創新的熱情,勝過十條死記硬背的結論;教案編寫題型設計要力求靈活多變,刻意求新,賦予啟發性,開闊思路,點燃智慧的火花。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長期任務。作為教師應把各種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善于總結自己學習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達到逐步培養和提高自學的能力,從“學會”學習,進入到“會學”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