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學生在探究、討論交流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為學生搭建了創新能力發展的平臺,從而悟出數學的真諦,學習數學就會輕松愉快,就會體會到“數學有趣、數學有用”,使學生達到主動學習的境界。
一、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習興趣
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優劣,學習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興趣的濃淡。積極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不失為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例如,在講授“相交線”這節課時,可以這樣導人:請同學們拿起自己準備的剪刀。如果緊握把手,就能剪開物體,大家可以試一試。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由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常識導人新課,學生想探求究竟的興趣自然大增。接著,在實踐、討論與交流中進一步明確:握緊剪刀把手時,隨著兩個把手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剪刀刀刃之間的夾角也相應變小,直到剪開物體。如果把剪子的構造看作兩條相交的直線,這就關系到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從而順理成章地進入研究相交線的正題。并且為后邊“對頂角相等”的說理作了很好的鋪墊。同學們動手操作,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蘊于簡單實驗之中,使學生易于接受新知識,促進學生的認知理解。
二、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發展自學能力
《課改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可以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如在講“三角形的高、中線和角平分線”時.我先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紙片折疊出三角形的高、中線和角平分線,小組交流、討論、對比,思考如何在三角形中畫出它的高、中線和角平分線?然后讓同學們在紙上畫出三角形的高、中線和角平分線。幾折幾畫,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對概念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后,再讓學生看書弄清各概念的意義。這比老師照本宣科的講述.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并且學生通過這種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從活動中自然而然的發現三條高、三條中線、三條角平分線交于一點,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如此開展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探究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發展數學思維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從事觀察、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能直接刺激大腦進行積極思維,它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還能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真切感受到發現的快樂。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一節課時,先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用軟件畫一個任意三角形,量出它的各內角并計算它們的和,然后隨意改變所畫三角形的形狀,再量出變化后的各內角,計算內角和。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自然會得出一致的結論.從直觀上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為什么大家的計算結果都是一樣的呢?是巧合嗎?帶著疑問,再讓學生在紙片上畫一個任意三角形,剪下它的各內角,用拼合的方法驗證剛才的結論。通過“畫算一想一拼”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感性上建立三角形的內角和的確是180。的認識。然后再引導學生從拼圖中獲得靈感,學會通過添加輔助線從理性上證明上述結論。這樣,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景中主動參與實踐和探究活動,激發出巨大的學習熱情.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調動和提高,數學問題也順理成章的得以解決。
教學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參加實踐活動,符合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習成了一種有樂趣的活動;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勤學好問的質疑品質.而且能夠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既可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可以逐步滲透和培養他們“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創新能力。為此,我們要千方百計把實踐活動引進數學課堂,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效地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及解答問題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