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洪梅
【摘要】本文在分析弱勢群體構成的基礎上,指出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意義重大,最后提出圖書館要采取何種措施為弱勢群體服務。
【關鍵詞】和諧環境 圖書館 發展建設
1、高校圖書館具有著自己獨特的環境優勢
高校圖書館特有的優勢包括教育管理環境優勢、閱讀指導環境優勢和外部環境優勢。
1.1 教育管理環境優勢
高校圖書館教育管理形勢與課堂教學相比,有其主動性、靈活性和選擇性的環境優勢。它以內隱的、間接的形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逐漸感受和領悟到這種來自環境的教育影響,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它、認同它,進而按照環境的要求約束自己,改變自己,最終形成社會和學校所期望的良好品質。高校圖書館的教育管理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和開拓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不難想象出學生在圖書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安靜和諧的學習環境,條理分明的規章制度,圖書館員熱情到位的服務,豐富多彩的自愿參加的各種文化活動都給予他們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及由它透射出的獨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從而不斷提高其自身的道德水平。
1.2 閱讀指導環境優勢
閱讀指導就是對讀書方向和讀書方法問題的科學指導,是導向與導學的綜合,在二者之間導向問題更重要。作為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的高校圖書館,在讀書方向問題上,圖書館員能夠有意識地進行導向,為讀者創造出一種能激發大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振興中華而拼搏的高尚情感的人文環境和精神氛圍。一般說來,大部分學生對社科文獻情有獨鐘,文學、藝術、哲學、名人傳記等廣泛涉獵,然而,也有不少學生整天沉迷于一些娛樂性強、纏綿悱惻、情節曲折的通俗作品上,其閱讀目的僅僅滿足于消遣或獵奇的心理。對此各高校圖書館及熱點順題展開各種形式的閱讀指導,如舉辦讀書報告會,開展書評活動、組織專題講座、編寫專題書目等一系列活動,啟發學生閱讀有一定質量的書籍,從中汲取營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培養出具有一定道德水平的高素質人才。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氛圍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影響力,而創造一個具有濃郁人文氛圍的圖書館,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校圖書館是治學、研究的場所,其幽雅整潔的學習環境,深厚濃郁的學術氛圍,使學生在參與中受到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及美的熏陶。圖書館以它所特有的——安寧、靜謐、神圣、親和的人文環境,為大學生創造零一個強烈的讀書氣氛,從而使其產生讀書欲望,并通過展覽、雕塑、音樂等藝術形式所具有的人文內涵,烘托出圖書館的人文氛圍,使到館讀者感受到心靈的振撼和美的享受,浮躁的心情趨于平靜,空虛的靈魂變得充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人的道德修養。
2、高校圖書館環境建設對大學生道德教育有著積極的作用
圖書館環境可謂得天獨厚,其不僅具備內部和外部的優越環境,同時還具備廣泛接觸學生的條件,它不僅努力使大學生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同時也不斷地利用自身優勢,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通才,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由此可見,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所養成的這些基本品質,應該都離不開圖書館潛移默化的教育。
在高校中,圖書館是學校的“窗口”,是文明秩序的典范,是全校師生出入最多的場所,其不僅具有儲存精神產品、傳遞文化知識信息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培養大學生高深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職能。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除了教師,大部分是青年學生,他們正處在道德品質的形成時期,思想可塑性很大,其在道德品德方面的形成,是靠多渠道的教育和全方位的環境熏陶形成的。從德育意義上的范疇而言,其道德上的“自律”,并非是來自于自身的修養,而是貫穿于學習始終的引導。高校圖書館主要是通過文獻對學生的思想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通過有引導的閱讀,然后潛心思索,最后得出結論,通過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達到自我教育的過程。高校圖書館的道德教育實施分有形和無形兩種,通過有形的規范化要求給予學生的行為指導,通過無形的良好學習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圖書館在文獻資源、環境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大學生良好形象的塑造,都起著有形和無形的制導作用。
3、關注弱勢群體對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意義
3.1反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明程度
最具公益性的圖書館是一方凈土,以社會最具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的心靈圣地,成為弱勢群體的精神家園,讓他們和所有人一樣享有社會所賦予的同等權利,通過圖書館這一社會教育中心來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對弱勢群體實施精神援助、消除知識鴻溝是圖書館應盡的義務。
3.2圖書館的信息指導性
圖書館是社會文化力的核心,擁有全面、完備的信息資源、先進的服務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措施。信息對社會可起到一定的整合調控作用,尤其在網絡高度發展的今天,信息的作用更是與日俱增,渴望發展、渴望改變自身現狀的弱勢群體,更需要圖書館的信息指導和協作。因此,圖書館應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服務弱勢群體,既傳播知識,又傳遞信息。
3.3圖書的神圣使命與基本職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明確指出:“每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力,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和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因故不能享用常規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院病人或監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因此,圖書館經費的安排、服務工作的展開、管內的設計及開放時間,都應以對所有人開放的理念為最基本的原則。弱勢群體歷來都應該是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扶住弱勢群體是圖書館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這一神圣理論應體現在圖書館的全部工作中,時刻注意為弱智群體的每個人送去溫暖與關愛。
4、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措施
國際圖聯倡導圖書館應為一個地區的所有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利用正常服務的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對弱勢群體的照顧要充分考慮到各國信息資源的分布情況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情況,有針對性的為用戶提供服務。
4.1圖書館應堅持免費服務原則。
圖書館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其存在及全部活動的宗旨就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所有的人能夠更好地生活。因此應堅持免費服務和平等服務,讓所有人能夠不受經濟這一主要障礙的束縛,自如的利用圖書館知識資源,以更新和充實個人人力資本。同時,圖書館還應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消除其他障礙,應為弱勢群體提供管內閱讀、免費上網的場所。
4.2圖書館服務朝弱勢群體傾斜。
對所有社會成員無區別的提供服務是圖書館的基本原則。但在圖書館運作實踐中,由于現在社會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決策者或研究人員都有專門的信息服務機構為其服務,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也可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信息渠道,缺乏專業能力而具備經濟條件的人,還可能通過商業化服務,獲取信息,因此,國際上,圖書館的服務一般都是向信息弱勢人群傾倒。只有運作良好的公益性信息機構能夠保障弱勢群體人群的基本信息需要。
5、高校圖書館在環境上能創造一個良好道德教育氛圍
環境的功能是滿足人們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滿足人們生存與生活的需求,是給讀者的第一感受。德育氛圍就是用環境中各個因素的協調發展,創造有利于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氛圍。好的德育氛圍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圖書館環境包括靜態環境和動態環境。 圖書館靜態環境首先包括圖書館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風格、庭院美化等。整個環境清潔!幽雅,使讀者踏進圖書館就感到心曠神怡,有強烈的求知要求。而豐富的館藏文獻則是靜態環境的主體。館藏文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發展文明的精華。浩如煙海的文獻加以合理的組織,有序的排列,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勵奮發向上的精神。另外,利用圖書館的空間,結合當前形勢,合理地安排一些宣傳欄、板報、讀報櫥窗、圖片展覽等;利用墻壁空間,安置一些格言、警句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恩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周莊”,“科學雖沒有國界,但學者都有自己的祖國——巴斯德”等,既美化環境,也使學生受到教育。 靜態環境還包括技術設備。以計算機為主的新設備,在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影響下,在內容健康前提下,使圖書館德育內容增加,形勢更加豐富生動活潑。動態環境主要是圖書館館員的思想和行為構成。他們具有高校服務的措施、有序的工作方法,有淵博的知識,精通業務;有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友善的態度,館員與學生和諧地交流。
【參考文獻】
[1]馮書泉.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關注弱勢群體.人民論壇,2005(2)
[2]王子舟,肖雪。弱勢群體知識援助的圖書館新制度建設.圖書館建設,2005(2)
[3]黃小華.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若干探索.圖書館論壇,2004(6)
[4]耿翠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中的人文精神.圖書館,2004(5)
[5]宋立娟.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思考.圖書館建設,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