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付力
【摘要】2006年被稱為“中國電視選秀年”。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在我國迅速盛行,但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的爭議,至此,大家對電視選秀節目的關注度大大提高。到了2016年的現在,國內的各種娛樂選秀節目都進行了不同的改革和發展。本文對現階段下的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的研究現狀、發展歷程及基本特征進行概述,并分析電視選秀節目興盛的文化背景,以及未來對選秀節目的一些改革,致力于打造高層次電視選秀節目,加強政策、法規及制度規范。
【關鍵詞】電視 娛樂 選秀
一、電視音樂選秀節目概述
(一)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
《超級女聲》的推出讓全國掀起了一輪超級女聲選秀的狂潮,在這以后也成為其它各電視媒體選秀的一個標準模式。由于超級女聲的成功,不僅創造了選秀、PK、海選這些被人們廣為熟知新名詞,同時還創造了一門選秀經濟學。本身,“選秀”的出現,是時代文化的一個表征,是大眾文化盛行的一種符號,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大眾需求成了經濟發展的根本方向。因此,我們對于當代電視文化現象,應持較為客觀、包容的態度。
(二)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繁榮及其原因
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在眾多電視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眾多媒體、學者專家們關注和研究的焦點。隨其后的《快樂男聲》以及《我型我秀》等節目也受到了大量的追捧以受到廣泛關注。那選秀節目如此繁榮的原因又是為何?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造就年輕人張揚自我的個性,通過這樣的電視選秀節目能夠使他們實現自己的明星夢。現在的孩子在家長的培養下早已經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張揚的個性抑制不了他們強烈的表現欲望,他們迫切的希望能有個舞臺讓他們盡情的去展現自己,鍛煉自己。另一原因則是巨額的利益驅動。這些比賽不僅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視覺、聽覺。而且也提高了其節目的收視率。另外,廣告以及支持短信的發送都對其帶來了巨額的利益。
(三)電視音樂選秀節目日趨衰落及其原因
從可持續性發展觀看選秀節目發展其不足:雖然有些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為受眾奉獻出了一盤豐富的娛樂大餐,使得電視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但現在的電視娛樂節目早已由“賣方市場”轉為了“買方市場”。如何保護現在已有的受眾群,挖掘潛在的受眾群,是這個新興娛樂節目所面臨的難題,而以下就是導致這難題產生的若干原因。
其一原創性不足,同質化嚴重:中國大陸的表演真人秀是從美國的《美國偶像》直接架空拷貝過來的,本土氣息相當的薄弱。中國大陸的選秀節目在內容上嚴重的同質化,比賽的內容無非就是唱歌外加跳舞,在形式上也相似,長賽程、海選、專家評審和大眾短信評選、現場PK等。一開始大家還有新鮮感,可是時間一長,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就會對此類節目有抵觸心理,進而出現怠倦、冷淡此類節目的現象。
其二煽情性過強:每當選手們站在PK臺上或風云對決臺上或是即將到晉級待定席上,主持人都會進行一下采訪,讓選手說說自己的感受,讓選手們在患得患失中流下淚水。
其三商業味過重:廣告一統天下。在現場直播賽事的時候,總是在有意無意中讓觀眾看到贊助商的廣告。
二、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特征分析
(一)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平民性
當代的選秀節目,針對的大多數還是平民。平民特色、平民娛樂和大眾參與是電視選秀節目的特色,也是其火爆的社會文化原因。選秀節目的低門檻為平民百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舞臺,大眾參與見證了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蛻變歷程。這既是處于轉型時期社會對大眾觀念與價值多元的包容,又是對崇尚個性、放大自我、鼓勵成名、追求財富的肯定。
就消費方式來看,大眾的電視消費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呈現綜合性、互動性、直接性的特點。一方面電視觀眾通過計算機技術構筑的網絡交流平臺,不僅可以隨時收看自己感興趣的節目,而且可以及時獲取節目的背景資料和相關數據;另一方面,觀眾不僅可以隨時點播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而且可以參與節目,提出問題,發表看法,表達愿望。因而電視節目與觀眾的距離大大縮短,更具有平民化、參與性。
(二)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商業性
我國的選秀節目帶著濃重的商業性和功利性。“商業化”包括選手參與的各種商業性活動,如代言產品、參與商業演出等。電視選秀節目的成功不僅帶來高收視率,更帶來了豐厚的廣告利潤和商業資助。選秀節目中的選手參與大量的商業性活動,正是這條商業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娛樂性
在當今社會中,娛樂元素以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電視的娛樂傾向表現的更為明顯,娛樂為主的各種電視選秀節目,自然成為電視臺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的一大法寶。電視選秀節目遍地開花,支撐在直播影響層面之后的是一個十分巨大而且穩定的收視群體。支撐這個穩定的收視群體的因素就是電視選秀節目中的娛樂性特征對大眾的吸引。因此,觀眾雖然在收看節目前預設了一場高品位的知識接受,但是在收看的過程中,觀眾更愿意享受到的是一種感官的愉悅。電視選秀節目對感官刺激的滿足更強化了電視選秀節目的娛樂走向。
(四)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消費性
要想完全理解現在流行的電視選秀節目,還要關注一個關鍵詞——“消費文化”。關于“消費文化”的定義,邁克?費瑟斯通認為:“消費文化,顧名思義,即指消費社會的文化。她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即認為大眾消費運動伴隨著符號生產、日常體驗和實踐活動的重新組織”。大眾文化是存在于消費社會中并與之緊密聯系的。一方面,消費社會為大眾文化的生存提供了無可逃避的氛圍,使得大眾文化必修去積極適應消費社會的邏輯并在其中尋找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消費社會本身也受制于電視媒介這一大眾文化工業的代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電視媒介正是通過提供商品和服務信息來引導大眾消費的。
三、理性審視電視音樂選秀節目
電視音樂選秀節目作為當下流行的節目,本身就具有娛樂節目的特性。那種雜耍式的、無厘頭的、媚俗化的東西常常也被表現在節目當“評委言行舉止失態”,被廣電總局緊急叫停,并予以全國通報批評。審美價值是客觀的,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在探索電視節目形態創新、豐富熒屏內容、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媒介的社會責任,因為電視還擔負著傳播社會文化的使命。在娛樂大眾的同時,應該以傳播積極、健康、有益的社會文化的內容為標準,創造具有正確的審美價值的環境。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的一些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歷史緣由以及其未來的發展模式。這些告訴我們,一應要帶有審視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不要盲目的去崇拜,要學會去感受,去學習。還有創新對于一切的重要性。任何東西都經不起一味的模仿,都要有自己的東西。這樣才能更好的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