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摘要】在現行人教版課本上沒有提及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學生很難理解,下面就這兩種錯誤展開說明。
【關鍵詞】“右”傾投降主義 陳獨秀 “左”傾冒險主義 王明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1課和13課分別學習的是國民大革命和紅軍長征,在講授這兩課時,筆者分別向學生提及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但因這部分內容課本沒有涉及,學生很難理解,下面就這兩種錯誤展開說明。
現在人們習慣用“左”或“右”來區分政治上派別或者政黨。這種習慣來源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1789年5月,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巴黎郊區的凡爾賽宮召開了三級會議。國王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第三等級則希望限制王權,實行改革。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的代表是特權等級,包括教士和貴族,他們支持國王的意見,坐在國王的右邊;第三等級的代表包括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和城市平民,他們反對國王的意見,坐在國王的左邊。從那以后,國民會議召開時,主張民主、自由的激進派坐在左邊,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邊,無形中形成左右兩派。19世紀,歐洲國家的議會也以議長坐椅為界,分左右兩派就坐。后來,政治上激進或革命的派別或政黨就被稱為“左派”或“左翼”;政治上保守或反動的派別或政黨就被稱為“右派”或“右翼”。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無產階級政黨內部出現了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思潮、路線。其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稱“左”傾機會主義,其特點是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采取盲動主義以及關門主義等;另一種稱右傾機會主義,其特點是為了眼前暫時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企圖引導無產階級去適應資產階級政黨的私利。這兩種表現形式,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與實踐相脫離為特征,因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右傾是指在政治思想上的認識落后于實際,不能隨客觀情況變化而變化、前進,甚至違背客觀發展規律的傾向。右傾機會主義在政治斗爭中往往放棄原則,犧牲無產階級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協,又叫右傾投降主義。右傾思想的根源是:一、利己主義、悲觀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二、思想上的主觀主義,認識落后于實踐,落后于時代,落后于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
陳獨秀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主要領導人。1923年,他先后發表文章,系統地闡述了他對中國革命和社會各階級的看法。他認定中國革命要分兩階段進行,當前最急需的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國民革命,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地位的認識表現了很大的動搖。民主革命的勝利,只能是資產階級的勝利,應先由資產階級握得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然后再進行無產階級革命。這后來被稱為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是右傾投降主義的理論根源。1925年五卅運動后,國民黨內部發生了新的分化,以蔣介石為首領的新右派勢力抬頭。在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后,蔣介石已經公開實行反共的步驟,陳獨秀卻害怕國共關系破裂而一味妥協退讓,不敢進行堅決的斗爭,也沒有盡力在北伐戰爭中直接掌握武裝力量。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陳獨秀繼續把維護與國民黨“左派”的關系當作一切問題的中心,不惜做任何讓步。大革命后期,由于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者只想依靠暫時的同盟者資產階級,只講聯合,不講斗爭,幻想以退讓求團結,不敢堅決領導農民進行反封建的土地革命斗爭,不去擴大工農革命武裝,甚至解散工人武裝。其結果不僅未能挽救革命,反而加劇了革命危機,使汪精衛集團加快了反革命叛變的步伐。7月15日,汪精衛等控制的武漢國民政府黨中央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1924年至1927年的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這次大革命之所以失敗,客觀上是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國民黨背信棄義地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群眾發動突然襲擊;主觀上則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自愿地放棄對于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于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會議用改選的辦法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左傾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則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這種“左”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并在實踐中執行,便成為“左”傾機會主義或叫“左”傾冒險主義。黨內“左”傾思想的根源在于:一、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如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無政府主義、平均主義等;二、思想上的主觀主義,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而不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看問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黨內曾出現過三次“左”傾錯誤:第一次,瞿秋白在八七會議中提到過的“廣泛的開展土地革命戰爭”,但是卻以盲目的“左”傾冒險主義為指導,最終使得廣州起義的失敗;第二次,李立三在1930年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要求紅軍攻打大城市,“先打下一兩個省,全國的革命形勢就大好了”,并且要求白區的地下工作者全力的配合,發動工人罷工、學生游行,結果造成白區的黨組織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紅軍主力也在攻打大城市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第三次是王明的“左”傾錯誤,它在理論上、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1931年1月,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者在共產國際代表的支持下,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方針政策。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主要表現在:1.對革命性質、形勢和階級關系作出了錯誤的分析。混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否認中間階級的兩面性和反動勢力的內部矛盾,實行“關門主義”,主張“進攻路線”;2.對革命道路問題和城市斗爭的方針問題提出了錯誤的政策。低估根據地建設和農村游擊戰的重要性,夸大國民黨統治的危機和革命主觀力量的發展,堅持“城市中心”論,號召全黨準備決戰;3.在土地問題上推行“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極“左”政策。在組織上大搞任人唯親的宗派主義和懲辦主義,搞“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在軍事上強調所謂的“正規化”、“正規戰”、“全線出擊”等等。當時因為在上海的中共黨中央遭到了嚴重破壞,中共中央被迫轉移到了蘇區, 王明“左”傾錯誤在根據地得到了全面貫徹,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在反“圍剿”及長征途中先后犯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守中的保守主義、撤退中的逃跑主義錯誤。使中國革命事業遭到嚴重危害,幾乎葬送了革命前途。1935年1月,黨中央及時召開了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的“左”傾錯誤,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
總之,中國共產黨一個偉大的政黨,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政黨,她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國情不斷改正錯誤、調整策略,最終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