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燁
摘要: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其他各項工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本文論述了我國現階段環境監測的現狀與不足,并從技術、制度、人才培養3個方面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建議,以期為推動環境監測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監測;發展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X8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a)-0000-00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平穩持續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在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霧霾、富營養化等專業名詞進入了大眾的視線,常州土地污染、天津濱海新區爆炸、黃島輸油管道爆炸等突發性事件也引發了大眾對環境突發事故監測和治理的擔憂。作為環境質量控制的前提和管理手段,環境監測水平的高低對于環境質量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以及突發狀況,傳統的環境監測已經不能滿足管控環境質量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及時發現環境監測中存在的不足,更多的融入新方法和新理念,對傳統的環境監測進行完善與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我國當前的環境監測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性的提出了發展建議,以期為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提供參考。
1 環境監測現狀
我國環境監測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技術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環境污染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環境監測工作也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目前,我國環境監測部門已成功實施了放射源監測、飲用水源監測、有機廢氣監測以及空氣污染監測和重金屬監測等多種監測工作[2],監測體系逐步完善,我國現有的環境監測體系已經形成了4級環境監測網,其中在國家層面,環境監測不僅涉及大氣、水質、土壤等基礎項目,還涉及了輻射、海域和生態的監測管理[3]。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已經由傳統的斷續性監測向全自動監測發展[4],由單一分析向多技術監測發展,一定程度上已能保證環境監測的及時性和全面性[5]。
2問題分析
2.1 環境監測技術手段相對落后
在環境監測中,硬件設施和技術手段對于監測的范圍和數據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盡管近幾年我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硬件設施相對落后,不能很好的滿足環境監測工作的需求。與此同時,環境監測任務日益繁重,監測的范圍、項目和頻次不斷擴大和增加,現有的技術手段和硬件設施無法達到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需求。
進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基層環境監測站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資金來源單一有限,導致了監測設備更新慢,維護工作不到位,硬件設備和技術手段也難以與時俱進。另一方面采購制度不完善,資源配置手續過于繁瑣,也對技術的更新和先進設備的購置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2.2 環境監測人員業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就目前而言,各級環境監測人員業務水平差異較大,部分監測人員業務水平亟需提升。這首先主要是人才的培養、管理和引進等環節競爭機制的缺失導致人員配置不合理,人員儲備不及時,缺乏高級綜合素質人才。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污染源種類變得更加復雜,設備更加先進,但人員的知識技術儲備不能及時同步,實際環境監測中難以快速有效解決產生的問題。
2.3 環境監測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層出不窮,經常出現突發環境問題。我國的監測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防治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存在部分監測部門因設備落后、業務水平低,其監測數據缺乏權威性;二是突發狀況的處理缺乏專業性,僅能憑經驗和臨時判斷進行處理。此外,責任制度不夠明確,會導致問責、監督的缺失;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會導致管理的混亂;獎懲制度不完善造成工作人員缺乏積極性。以上問題都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制度方可得以解決。
3 對策與建議
3.1 技術創新
鑒于我國環境監測技術和發到國家相比還存在不足,需要不斷創新監測技術,更新硬件設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和硬件設施可以保障環境監測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為環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進一步講,為了達到技術創新,國家應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研發先進技術,更新監測設備。
技術創新另一方面還應該體現在拓寬環境監測的應用領域,監測范圍要逐步覆蓋,監測項目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監測內容,對更多的環境污染種類和范圍進行更深層次的監測。
3.2 制度創新
一方面,環境監測實行責任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現場樣品采集、實驗室分析、數據綜合處理三個方面都必須嚴格管理,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客觀性。采樣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并通過考核,采樣方法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環境監測標準方法,做好采樣記錄;實驗室分析要不定期檢查;數據綜合處理要運用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技術對數據進行科學統計與管理,建立數據庫。同時還要做到外部監督和內部管理相結合,明確每一位工作人員的職責,建立獎懲制度。
另一方面,要優化應急監測機制,加強突發環境事故的監測能力。近幾年突發事故頻繁,土壤污染、危險品爆炸、輸油管道爆炸等等一系列突發事故都會引發環境問題。突發事故的危害往往比普通環境事故更加嚴重,因此應該優化應急監測機制,對于突發事故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定時進行演練,危害發生時要對污染源及可能產生的危害予以明確,快速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事故處理結束后要及時整理反思事故原因,分析各類隱患,加強監測布局,進一步優化應急監測機制。
3.3 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環境監測部門應該積極引進中高級復合型人才,加強培養教育工作,努力提升監測人員的專業素養。具體來說,一是制定環境監測人員業務培訓計劃,針對重點監測領域開展人員培訓工作;二是及時招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提高監測隊伍整體素質。同時,要注重對監測人員的道德素養的考察教育,確保工作人員盡職盡責,不弄虛作假,有良好的道德標準。
人才是提高技術的關鍵,是環境監測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保障環境監測科學有效進行的基礎。環境監測部門要以留住人才以及助力人才成長為目的,營造一個適宜的監測環境,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環境監測工作隊伍。
4 結語
環境監測工作是預防環境問題、治理環境污染的基礎。因此,針對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完善監測制度、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措施,可以保證環境監測工作能夠與時俱進,使其能更好的服務于各項環境保護工作,更好的為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劉星.環境監測技術存在不足及改進措施[J].低碳世界,2016,(1):7-8.
[2]黎緒強.淺談我國環境監測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1):100-101.
[3]阮志宏.環境監測技術及其體系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6,(2):478-479.
[4]石常濤,黃魯寧,高鴻,等.淺談環境監測技術之現狀與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4,22(3):255—255.
[5]陶春霞.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討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8):93-9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