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婷
摘 要:語言和文化相互交織。想要熟練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挖掘出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語言知識外,對英語學習者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在分析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和文化教學的現狀后,提出了一些在英語課堂中滲透文化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083-01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同英語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所以,培養具有跨文化意識的學生顯得至關重要。而且由于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教學過程中必然要將英語與其文化緊密結合。只有有意識地理解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學好一門語言。英語教學已不局限于單純的語言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已不可或缺。
二、文化教學的現狀
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現象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更有助于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我國越來越重視英語教學,在實踐和理論領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我國一直缺乏完整的文化教學體系。雖然現行的英語教材在編排上有了革新,但在教學上卻還遠未將滲透文化知識付諸實踐。文化教學一直是初中英語課堂中的薄弱環節。教師過于重視聽、說、讀、寫等方面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將文化輸入融入其中,這導致我國初中生跨文化意識缺失現象較為嚴重,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三、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1.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英語詞匯中承載著大量的文化因素。單詞就是一種符號,人們在命名各種事物時所選取的符號是任意的,但因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這些符號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如“dog”在中文中的意思是狗,但狗和“dog”的文化意義卻有不同。在中國,狗多做貶義詞,如走狗,狗血噴頭,狼心狗肺等。但在英語國家,“dog”往往用作褒義,如“Love me,love my dog.”,“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又如“dragon”在中國文化中是皇帝的象征,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征。而在英語文化中,龍卻成為兇殘和邪惡的化身。同時,教師在講解單詞時也應該注意強調單詞的不對等性,這樣可以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如詞匯空缺現象,即不是每一個中文單詞都有其對應的英語單詞,有些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或者事物在另一個文化中找不到對等成分,如三綱五常,陰陽,節氣等都無法尋到與其對應的英文單詞。又如語義差異,最明顯的就是親屬詞的差別。英語詞語中一個 “uncle” 就概括了中文中的“姨父”“叔父”“舅舅”等,在英文單詞中就不能準確區分這些關系。
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相關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教學才能避免學生在單詞理解和運用中的出現錯誤。
2.閱讀教學
閱讀是學生獲取英語國家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初中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經常會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在閱讀教學前,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根據閱讀材料中所涉及的文化內容進行背景知識的介紹和解析來進行導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的同時幫助學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內容。在閱讀后應該開展一些相關話題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們結合文章內容及中國在此方面的情況進行一個對比和總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同時也引導他們發現英美文化特點,培養他們對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的興趣。
如外研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一模塊 “Way of life” 的第一單元 “In China,we open a gift later” 中的閱讀模塊提到了中外在接收禮物習俗方面的不同之處。在閱讀前,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幾個英語國家送禮物和收禮物的習俗進行導入,使學生對文章中的內容的背景知識有所了解。在閱讀時,教師就這篇材料中的內容進行拓展和分析,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加細膩的理解此篇章。在閱讀后,組織一場對比中外收禮物及送禮物習俗不同點的討論能加深學生對此閱讀材料和這個文化內容的理解。在英語閱讀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有關英美人文、地理、飲食、建筑、宗教信仰、風土人情、文學、節日等方面的材料,這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創造了條件。
3.口語教學
口語是學生進行交流的基礎。如何正確的發音并不是中國學生在英語口語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而是學生在英語會話中一味追求語言的準確性卻忽略了交際中語言的得體性和有效性。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充分考慮自己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當時的語境情境等來判斷如何恰當的使用語言。
教師在開展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活動前應先告知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相關文化背景下的語用策略。使學生對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有充分的理解。例如,西方將個人收入,年齡、婚姻以及宗教信仰等問題都視為對個人隱私,對此類話題應該避而不談。又如見面打招呼時,中國人習慣問“吃了么”或者“你要到哪里去”。但在英語中“Have you had your lunch yet?”“Where are you going?”等問題卻被人們視為侵犯隱私和不禮貌的。
由于多數學生在實際的情境中不能運用恰當的英語語言表達自己,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除了向學生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外,還應該多采用情景教學模式,將語言和具體場景相結合,使語言真正鮮活起來,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授學生電話英語時,首先要講授英美人打電話的習慣,避免學生將漢語中的電話用語生搬硬套到英語中。再組織學生進行給定情景下的電話交流,將學生所學到的文化知識應用到現實情境中。當然,還有其它場合如購物、會議、約會等。
四、結語
只有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真正重視對學生的文化滲透,在不同課型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英語,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最終實現英語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陸昇,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英語八年級上冊[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