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價值鏈已經成為當代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重要形式。最近幾年,金磚國家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在日益加深。但是,金磚國家的發展模式相似,在全球價值鏈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且同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長期被發達國家低端鎖定,導致全球價值鏈的貿易利益分配嚴重扭曲。文章通過對金磚國家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進行分析,探討了金磚國家經貿合作的可行路徑與利益分配機制。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經貿合作;利益分配
一、 引言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國際分工由傳統的產業間分工轉變為產業內分工,表現為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產業鏈,從而形成全球價值鏈。隨著創新的不斷深入以及交通、通訊成本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在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生產出來的產品,以及不同國家或者地區所具有的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大規模的重組,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以及影響變得越來越緊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經濟已經跨入了全球價值鏈的時代。全球價值鏈已經成為現代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一個非常重要方式。全球價值鏈可分為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營銷服務三大環節。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大都從事研發、設計、營銷、品牌推廣等高利潤環節,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著主導者角色。發展中國家企業涉及的是組裝、加工、模塊零部件生產、分配等中低利潤流程。雖然各個國家的企業都已經參與到全球價值鏈體系當中,但是不同的企業所獲得的貿易利益的不同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今的全球價值鏈扭曲了全球貿易的利益分配,金磚國家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下開展經貿合作的進程當中,需要很好的解決貿易利益分配的問題。
金磚國家的發展模式各有不同,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巴西是重要的“世界原料基地”,俄羅斯號稱“世界加油站”,南非則是“非洲的資源庫”。由于目前全球的產業、金融分工大多由發達的國家所主導,因此導致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的發展模式有較強的趨同性,逐步的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的原料供應地以及生產加工基地,在資源、市場、利潤等方面難以獲得與發達國家相同的利益分配。發展中的金磚國家是全球價值鏈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但是金磚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參與的是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因此要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展開激烈的博弈與競爭。如果金磚國家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采取激烈的競爭手段,無疑會大大加劇低端環節的競爭程度,有限的既得貿易利益被分割的體無完膚,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多方失利。同時,金磚國家各具發展特點,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金磚國家之間的南南合作也可以降低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提高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存,共同做大貿易利益,共同提高應對外部不穩定因素的能力,為金磚國家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低端區域的合作提供更大的空間。
二、 金磚國家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分析
1. 金磚國家產業結構分析。從國內產業結構的角度,金磚國家在三次產業比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從第一產業的發展來看,印度的第一產業比重最高,基本維持在20%左右,但近年來有所下降;中國、巴西、南非、俄羅斯維持在5%左右。從第二產業的發展來看,中國的比重較高,保持在50%左右,印度、南非、俄羅斯、巴西保持在30%左右;金磚國家第二產業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從第三產業的發展來看,中國最低,僅僅保持在40%左右,其他金磚成員國保持在50%以上,尤其是巴西和南非,近年來已經接近70%。從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上來看,在2008年~2014年,金磚國家各國總得趨勢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逐步降低,第三產業比重越來越高。從金磚國家三次產業構成可以看出,第二產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他金磚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更多依賴的是第三產業。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中國和其他金磚成員國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合作的空間較大。
2. 金磚國家貿易結構分析。從貿易結構的角度來看,基于第二產業的制造業產品出口依然是金磚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的支柱。由于受到金融危機以及貿易保護主義逐步抬頭的影響,在2009年~2014年間,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但是金磚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發達國家的2倍,貿易總額的年均增長速度都超過了30%,金磚國家之間的年貿易總額也超過了三千億美元。金磚國家在貿易領域的深度合作也有效的推動了產業的轉移,促進了金磚國家的貿易結構和產業的結構的轉型升級。貨物貿易是金磚國家對外貿易的主體,中國和俄羅斯保持在90%左右,其次是巴西和南非,印度的貨物貿易只占總貿易的65%左右。近十年來,中國和俄羅斯的貨物貿易保持著小幅度的增長,而巴西、南非和印度則是不同幅度的下降,最為明顯的是印度,下降幅度高達4%。
三、 金磚國家經貿合作與利益分配分析
1. 金磚國家經貿合作競爭性分析。金磚國家之間在貿易方面的互補性很強,許多行業的互補性指數很好,因此具備了很強的合作潛力。但是現實中金磚國家的貿易關系也存在很強的競爭性,從金磚國家的內部發展來看,金磚國家在貿易結構、產業結構、工業化進程以及在國際產業鏈條上所處環節都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發展階段也比較相近。隨著金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巴西、印度、南非、俄羅斯同中國制造業的出口結構趨同會更加明顯。從制造業分技術層面看,金磚國家在高技術行業、中高技術行業、中低技術行業以及低技術行業的競爭性表現的更加多樣化,這主要是由于金磚國家所具備的比較優勢不同。在高技術行業,中國在金磚國家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體現出中國發展高端制造業的優勢;金磚國家制造業高技術行業的競爭性主要表現在印度、巴西與南非之間。在中高技術行業,金磚國家之間的競爭程度較為激烈,中國、巴西、印度和南非的出口份額維持在15%~25%之間,俄羅斯的競爭性略差。在中低技術行業,南非的出口上升的趨勢非常的明顯,中國、巴西、印度與俄羅斯的競爭性較強。在低技術行業,巴西占有絕對優勢,中國、南非、印度與俄羅斯的出口份額在10%~30%之間。
金磚國家之間的外部市場競爭性主要表現為金磚國家的出口市場大都集中在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但金磚國家彼此之間的貿易比重相對較低,因此金磚國家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合作空間。出口市場過度依賴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不僅會受制于日趨嚴格的貿易壁壘體系,還會受制于發達經濟體的宏觀環境;同時,過分依賴單一的出口市場會加劇金磚國家之間的競爭,各成員國從貿易中獲得的相對利益十分有限。隨著內部發展的加快以及外部環境的惡化,金磚國家的競爭性在一定程度上會變得越來越強。
2. 金磚國家經貿合作互補性分析。作為世界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金磚國家之間有合作的經濟基礎,俄羅斯與巴西在能源方面具備很強的優勢,印度的信息產業非常的發達,中國的制造產業聞名世界,南非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因此金磚國家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同時在出口貿易中都有自身的比較優勢產品,因此,金磚國家之間的互補性關系占主導地位。金磚國家應該不斷的深入推進合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充分發揮各個國家在人力資源、市場、資本、科技、管理、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性,逐步的提高金磚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水平。
以制造業為例,中國和巴西主要是依靠制成品的出口,南非和俄羅斯主要是依賴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印度主要是依賴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外包帶動制成品的出口。從制造業出口的技術層面看,出口的不同在于資本密集度、勞動力密集度、技術密集度、資源密集度的差異性。中國更多的傾向于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俄羅斯和巴西集中在資源密集型,而南非和印度更多的是技術密集型。概括來說,中國的核心優勢在于加工制造業,俄羅斯的核心優勢在于基礎科學和能源技術,巴西的核心優勢在于清潔能源開發技術,南非的核心技術在于能源利用,印度的核心優勢集中在軟件外包業。金磚國家之間技術優勢的差異性意味著潛在的合作機會,彼此之間可以通過技術互換、戰略扶持、技術共享等渠道,共同提高技術水平,提升金磚國家的整體實力。從制造業出口產品的性質看,俄羅斯和巴西主要依賴初級產品的出口,比例均在60%以上,印度、南非、中國更多依靠制成品的出口;其中,中國的主要出口份額是機械以及運輸設備工業制成品,印度主要依靠基于原材料化學制品、機械運輸設備以及礦物燃料出口,南非更多的傾向運輸設備和資源密集型制成品,巴西主要集中在農牧產品與礦產資源品的出口,俄羅斯則以天然氣、石油等礦物燃料制品為主要出口動力。從制造業出口的具體產品類別看,中國制造業出口幾乎涵蓋了制成品的所有類別,但主要集中在機械產品、運輸設備、紡織品、電子產品領域;印度制造業出口也越來越多樣化,涉及原油、服裝、醫藥等產品;巴西的制成品出口主要依靠資源和農業基礎上的礦產品、食品、植物產品等;俄羅斯和南非主要依靠資源型產品出口,俄羅斯主要是原油、石油和天然氣的初級產品出口,南非則依靠非油氣的礦產品出口,包括鉑礦石、鐵礦石、煤等。隨著金磚國家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全球有限資源的不斷消耗,金磚國家制造業出口結構趨同性將會變得更加明顯,必然從初級產品向制成品乃至高端制成品過渡。
3. 金磚國家利益分配分析。金磚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除了要面對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之下利益的分配問題,還要面對成員國國之間的利益糾紛問題。由于金磚國家在經濟方面也存在較強的競爭性,因此各國從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中所獲得的利益前景是不相同的,這也導致了金磚各國對于合作機制所持有的態度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要想實現金磚國家之間合作機制的順利進行,就需要加強金磚各國自身的優勢,充分的發揮金磚國家在貿易上的互補性,使得金磚各國都能夠從中獲益,通過獲得的收益來消除各國之間存在的分歧與矛盾,從而推動合作機制的順利開展,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從全球價值鏈下利益分配問題的角度,金磚國家都要共同面對發達國家實體回歸和發展中國家低端競爭。以美國、歐盟、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制造業回流的政策,這對于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因為處在價值鏈上簡單的組裝、加工、生產任務也要同發達國家的企業展開競爭,發展中國家參與到全球價值鏈體系的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所獲得的貿易利益越來越少。從發展中國家低端競爭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到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在承接價值鏈上的任務環節時,對來自發達國家的資源展開激烈的競爭,表現在出口市場的爭奪和貿易摩擦的加劇,金磚國家也不例外,導致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貿易利益分配更加不平衡。
從宏觀層面利益共同點和分歧點的角度來看,金磚國家都屬于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其利益和訴求的共同點主要集中在能源安全、氣候問題、金融改革、以及糧食安全等方面。如何能在國際轉型中謀求國家利益,提升話語權,是金磚國家共同的利益所在。金磚國家以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為突破口,金磚國家的利益共同點被逐步放大,并惠及到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國家,這位金磚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從國際層面的角度來看,雖然金磚國家在全球發展的一些重要的議題方面有著比較近似或者相同的看法,但是各自的利益訴和主張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在安理會改革、氣候變化、防擴散等問題上,由于各自政策立場不同,金磚國家也存在諸多分歧。從政治領域的角度來看,金磚國家在政治制度、社會發展方式、歷史文化等方面差異顯著。從經濟領域的角度來看,金磚國家在市場占有方面存在較強競爭,在爭奪稀缺資源、國際話語權以及維護自身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等方面,可能會存在利益上的沖突,在市場和投資等方面,貿易爭端和保護主義措施也時有出現。
四、 金磚國家雁型合作模式分析
金磚國家在地域、文化、生產要素稟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和印度人力資源豐富,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豐富,巴西的自然資源豐富,工業技術和科學技術水平較高,南非是非洲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金磚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彼此之間產業優勢的互補性,充分有效的利用各自的勞動力、資本、資源、技術、市場優勢,按照雁型模式合理布局產業結構。金磚各成員國可以根據自身的差異性優勢來確定雁型模式的雁頭,中國的雁頭可以選擇勞動力、資本的優勢,印度的雁頭可以選擇高端人才優勢,巴西可以確立資源優勢為雁頭,俄羅斯可以將油氣能源優勢作為雁頭,南非的雁頭可以定位于礦產能源優勢等等。金磚國家分別選擇自身的雁頭,同時配以金磚成員國的相對優勢項目,形成一個個有機的雁型模式,彼此交錯,進而打造一個整體性極強的金磚國家產業間雁群模式。以俄羅斯主導的雁型模式為例,俄羅斯可以憑借自身的基礎科學優勢打造油氣能源雁頭,南非提供相應的礦產能源開采技術、經驗,中國提供勞動力、機械設備以及資本支持,印度負責開采過程相應的數據挖掘分析等,巴西基于自身的清潔能源開發技術提供能源有效利用的創新點等等,按照上述模式打造金磚國家能源合作方面的雁型模式,并推廣至其他金磚國家的優勢產業,形成獨撐一片天的金磚國家雁群,可以有效的推動金磚國家的快速發展。
在金磚國家雁型合作模式構建的過程中,各國企業可以放大利益共同點、減弱利益分歧點,同時利用差異性、降低競爭性。從各自優勢產業、優勢項目的角度,處在雁頭位置的金磚國家的企業可以充分的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帶動其他金磚國家共同發展。在貿易利益分配的過程中,雁頭企業可以獲取份額較高的貿易利益,雁身企業可以從雁型鏈條中獲得相應份額的貿易利益。由于每個金磚國家都處于雁群體系中不同位置,所以金磚國家雁型模式的利益分配與成員國差異性優勢是相對匹配的。在共同應對發達經濟體挑戰的過程中,金磚國家可以充分的挖掘框架之外的貿易利益,進而提高金磚國家貿易利益分配的絕對份額,這取決于金磚國家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位置的提升。任何單一的國家都無法獨自應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因此,金磚國家應該深入推動合作機制的創建,這對于突破發達國家對于世界經濟、政治以及治理機制的壟斷是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作用的。為了進一步提升金磚國家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分工位置和話語權,金磚國家政府需要加強宏觀經貿合作環境建設,通過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以及行業層面、企業層面的交流,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逐步減少利益分歧點,為金磚國家企業開展合作創造一個更加自由、透明的環境。金磚五國間應建立經驗分享機制,以更好地形成合力,為金磚各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謀福利。進一步加強產業交流,開展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加強投資與技術合作。建立相應渠道和機制,鼓勵通過互惠協商解決貿易摩擦。
參考文獻:
[1] 張桂梅,趙忠秀.金磚四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模式和經濟利益的比較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5,(7):39-45.
[2] 陳永志,吳盛漢.當代國際分工的變化及其對國際價值的影響與啟示[J].當代經濟研究,2013,(11):16-21.
[3] 葉作以,張鴻,下田充,藤川清史.全球價值鏈下國際分工結構的變化——基于世界投入產出表的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5,(1):18-25.
[4] 安禮偉,張二震.全球價值鏈分工視角下的中國對外貿易——兼析對我國外貿發展的錯誤認識[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1):39-45.
[5] 陸燕.在全球價值鏈中尋求制度性話語權——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重構與中國應對[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23):39-42.
[6] 曹明福,李樹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利益來源:比較優勢、規模優勢和價格傾斜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2005,(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社會科學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引導基金及運行機制問題研究”(項目號:12BJY151)。
作者簡介:薛飛(1986-),男,漢族,山東省東營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及國際化經營。
收稿日期: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