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避稅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以及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地區憑借其政策、區位和配套優勢,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海外投資的首選,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通過香港進行投資中轉,并借助香港發達的高端服務業,安全高效地將中國資本投向海外。文章結合中國正在穩步推進的“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區戰略,預計未來中國內地向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關鍵詞:直接投資;香港;投資中轉;一帶一路
一、 中國內地赴香港直接投資的現狀
香港地區對于中國內地的直接投資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和中轉地,直接投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等服務業領域,而且與國際貿易業務密切相關。
1. 規模龐大,中國內地超過半數的海外投資流向香港地區。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無論看流量還是存量,中國香港都是中國內地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地區。2014年,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的投資流量為708.67億美元,占流量總額的57.6%;年末對香港地區的投資存量5 099.2億美元,占存量總額的57.8%。截至2014年末,中國內地共在香港地區設立直接投資企業9 000多家,占到中國境外企業總數的三成,是中國設立境外企業數量最多、投資最活躍的地區。
2. 行業集中,尤其集中在服務業領域。中國內地投資香港地區的行業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包括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采礦業等。根據2014年流量數據統計,中國內地向香港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將近80%投向上述四個行業,其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239.5億美元,占33.8%;批發和零售業136.8億美元,占19.3%;金融業97.1億美元,占13.7%;采礦業83.4億美元,占11.8%。
而如果按存量計算,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中,近半數投向了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根據2014年年末的存量數據統計,中國內地向香港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中,45.7%的存量投向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共計2 331.2億美元;投向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采礦業的存量占比依次是14.3%、13.2%、10.7%。
3. 以中轉投資為主,香港地區并非海外投資的最終目的地。中國的海外并購項目大多通過香港地區再投資完成,換句話說,香港是作為海外投資的中轉地,而非最終目的地。香港地區憑借其政策和地理優勢,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重要投資中轉地,跨國并購項目尤其傾向于通過香港地區進行投資中轉,近年來許多并購大案都是這樣操作的。
2014年的典型案例包括:五礦集團聯營體58.5億美元收購秘魯拉斯邦巴斯銅礦項目,聯想集團29.1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國家電網26.3億美元收購意大利存貸款能源網公司35%股權等。2013年的典型案例包括:中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100%股權、中石化收購美國阿帕奇公司埃及油氣部分資產、海航集團收購荷蘭提普拖車等。2012年的典型案例包括:中石化收購葡萄牙電力公司21.35%股權,大連萬達收購美國AMC娛樂控股100%股權等。

4. 管理組織形式以當地辦事處為主,與國際貿易業務密切相關。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的統計數據,2015年母公司在港外的駐港公司共有7 904家,其中中國內地的駐港公司1 091家,占總數的13.8%,較2011年(805家)增長36%,駐港公司數量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中國內地1 091家駐港公司包括133家地區總部(駐港地區總部共計1 401家,中國內地占9.5%,僅次于美國和日本)、186家地區辦事處(駐港地區辦事處共計2 397家,中國內地占7.8%,僅次于美國、日本和英國)和772家當地辦事處(駐港當地辦事處共計4 106家,中國內地占18.8%,排名第一)。由此可見,中國內地的駐港公司超過七成都是以當地辦事處的形式存在,僅負責香港地區業務,可以推斷這種直接投資的方式是跟國際貿易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二、 香港吸引中國內地直接投資的原因
根據《2015年代表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按年統計調查報告》,7 904家受訪企業大多認為簡單稅制及低稅率是香港地區吸引外商投資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有利因素包括:資訊的自由流通性、廉潔的政府、法治及司法獨立性、自由港地位、地理位置等。這些因素很多也是中國內地赴港直接投資的因素。
1. 簡明的稅賦體制和低廉的稅率。在香港只需繳納三種直接稅:企業所得稅(最高為16.5%)、個人薪俸稅(最高為15%)和物業稅(15%),免稅額制度使得稅負進一步減輕;而且以地域征稅來源為原則,只對來自香港的利潤及收入征稅。與其他經濟體相比,香港沒有銷售稅、增值稅、預扣稅、資本增值稅、股息稅、遺產稅等,報稅手續也十分簡單。除此之外,香港還與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29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稅收協定。
根據世界銀行和普華永道的《稅賦環境報告》(Paying Taxes,2016),香港的稅賦環境極佳,全球排名第四,僅次于卡塔爾、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而中國內地排名第132位;香港稅率22.8%,而中國內地67.8%;在香港走完所有報稅手續僅需74小時,報稅3次,而中國內地則需要261小時,報稅9次。
2. 完善的融資平臺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由于境外融資成本低于中國境內,2014年中國企業通過中國香港等地境外融資再進行對外投資的活動日益增多,境內投資主體直接給境外企業提供的貸款減少,債務工具投資較2013年下降40.7%。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跨國并購有巨大的融資需求,內地企業赴港直接投資看中的正是香港完善的融資平臺。
根據英國智庫機構Z/Yen2016年4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排在倫敦、紐約及新加坡之后,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成熟,國際資金充裕,市場運作公平靈活,能夠為中國“走出去”企業提供開闊融資渠道、籌募資金的有利平臺。香港是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世界最大衍生品授權市場,擁有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在香港設有業務的認可金融機構達198家,代表辦事處60家;全球排名前100家銀行中,超過70家在香港設有業務。此外,香港有375家私募基金公司,當中250多家以香港為地區總部。
3. 便利的營商環境和自由經濟體系。基于政治穩定、法制健全、經濟自由、信息暢通等因素,香港是營商環境極佳的城市之一。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地區,在投資領域實現了真正的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外國投資者與香港本地企業一樣享受香港政府給予的法律保護,外來資本可以自由選擇任何行業投資(賭博業除外),一般不受投資比例、投資方式和投資數額的限制。
根據世界銀行《2016年營商環境報告》,香港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第五,其中在保護少數投資者方面全球排名第一。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21年被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便利的營商環境加上開放的經濟體制,使得中國內地乃至全球的投資者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適合自身的投資行業和投資項目。
4. 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和政府服務體系。香港是亞太地區的商業樞紐,服務業高度發展,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0%,形成了以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為支柱的服務業經濟,因此能很好地滿足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對金融、保險、咨詢、法律、會計等各方面的高層次需求,可以為內地企業擔當“超級聯系人”的角色。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屬于初學者,對投行、咨詢、法務等高端服務業的需求很大而且要求很高,但內地服務業無法滿足“走出去”的高端需求,服務業高度發達的香港地區恰恰解決了這一難題。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高效、廉潔,設立香港投資推廣署,不斷完善投資服務體系,并推出為內地企業量身定做的“投資香港一站通”服務,包括《投資香港錦囊》、《手把手助內地企業投資香港》、設立多個投資香港服務中心等,為內地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務。香港投資推廣署還在其官方網站推出了成功個案,分國別地區和業務領域梳理介紹了外商的成功經歷,其中包括25個內地企業的投資案例。
5.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網絡。香港地處亞太區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網絡發達。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航班直達全球180個地方,包括45個內地城市。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是國際重要貨運樞紐,中國出口貿易有三分之一通過香港進行。更為重要的是,香港位于中國的南大門,交通網絡直達區域內多個城市,而且包括廣深港高鐵、珠港澳大橋在內的多項基礎設施項目正在進行,不斷加強與內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完善的交通網絡,為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提供了便利,而正如前文所述,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往往和國際貿易結合在一起,原因就在于香港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航運中心地位和國際自由港身份,在香港地區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設立當地辦事處或地區辦事處,有助于投資者開展貿易活動。
6. 制度和文化距離小。現有很多文獻用引力模型來解釋雙邊投資關系,現實中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不僅地理距離小,制度和文化距離也不大,“一國兩制”體制下,香港的華人社會網絡更能吸引內地企業赴港投資。地理距離近,制度、文化和語言差異小,華人社會網絡發達,這些指標都是香港吸引內地企業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
2003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隨后又簽署了三個補充協議。CEPA及其補充協議通過制度性合作,有利于內地與香港地區的貿易往來,雖然內容主要涉及貿易領域,但不斷推進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將有助于直接投資尤其是與貿易相關的直接投資活動。
三、 未來趨勢展望
隨著內地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繼續開放,加上“一帶一路”的政策推動,香港將繼續發揮“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協助國家推行經濟改革,同時為海外投資者帶來新的機遇。
1. “一帶一路”是重要機遇,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將繼續穩增。中國內地正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而香港也在積極配合國家戰略,施政報告充分反映了香港的高度重視和實際行動。2016年初,香港特首梁振英發表了2016年施政報告,共計42次提到了“一帶一路”,報告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闡述如何積極參與并配合落實“一帶一路”。毫無疑問,香港地區將繼續作為中國內地的投資中轉站,幫助中國資本投向世界,其“超級聯系人”的作用將繼續加強。
首先,香港將成立“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站在戰略、機制和政策的高度對接國家的“一帶一路”,從政策制定、內部協調和對外聯絡等方面做好投資中轉的保障工作。其次,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集融資平臺,宏觀層面將積極參與亞投行的籌建工作,繼續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有助于香港地區成為內地企業投資“一帶一路”的投資中轉站;微觀層面將繼續為內地企業提供高端的金融服務,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成立專屬自保公司、吸引內地企業在香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等舉措,將進一步降低我國海外投資者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幾率。再次,除了金融服務外,香港地區在會計、法律、風險評估、環境咨詢、建筑工程管理等方面均擁有優勢,人才濟濟、服務專業的香港地區將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必要的服務支撐,也能吸引更多的海外并購項目借助香港地區進行投資中轉;香港政府還撥款2億元,支持香港的專業服務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和中國內地的交流與合作,在落實“一帶一路”過程中,香港的專業服務業可以大展所長。從次,香港發達的商貿物流平臺以及便利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將繼續吸引內地企業的直接投資,尤其是貿易相關型的直接投資;而且香港政府在“一帶一路”沿線增設經貿辦,推進與東盟十國的自貿協定談判,擴展BIT、DTT的覆蓋國家和協定內容,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有助于貿易相關的直接投資。最后,香港地區龐大的民間組織和華人網絡,將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聯系人”,內地企業投向香港的中轉投資將借助香港的軟實力,進一步打開“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并有助于化解投資風險。
2. 自貿區戰略等制度性安排將進一步推動內地與香港的投資互動。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內地與香港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的交流合作格局,內地的很多開放政策都率先在香港“先行先試”,這不僅為內地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也為香港提供了難得的先機,可以說香港擁有開放合作的先發優勢。目前,內地正在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強化服務、完善法制。香港作為重要的投資中轉站,內地企業可以先在香港設立直接投資企業,充分利用香港地區的各種優勢,而后再利用上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優惠政策讓資本回流,有助于海外投資企業降低成本和風險,實現內地與香港地區直接投資的良性循環。
未來,香港將在現有的制度紅利下,繼續深化與中國內地尤其是廣東自貿區的貿易和投資合作,不斷提升合作水平;同時,在國家的政策鼓勵下,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將與內地企業“聯合出海”,構建高中低搭配的多層次合作格局。
當然,現實中也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內地向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比如內保外貸審批程序復雜,CEPA需要補充關于投資合作、投資便利化的內容等。未來,中國應進一步完善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的促進和服務體系,推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創新融資產品、健全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王志峰.“一帶一路”:香港的重要戰略機遇[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9):51-61.
[2] 陳恩.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的動因、特征與效應[J].澳門理工學報,2014,(4):34-44.
[3] 陳文玲.絕不能錯失一帶一路給香港帶來的重大機遇[J].開放導報,2015,(5):16-22.
[4] 華曉紅,鄭學黨.港澳臺——中國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J].經濟學家,2012,(7):20-27.
[5] 張燕生.“十三五”時期國家用好香港優勢的路徑與選擇[J].港澳研究,2015,(3):44-53.
[6] 張灼華,陳芄.中國香港:成為“一帶一路”版圖中的持續亮點[J].國際經濟評論.2015,(2):80-89.
基金項目:外交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政治風險對我國海外投資的影響及對策”(項目號:3162016ZYQB02)。
作者簡介:李鋒(1984-),男,漢族,山東省濰坊市人,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講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跨國公司與對外直接投資。
收稿日期: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