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浙慧
1 江蘇省女子競技柔道運動開展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教練員工作在第一線,在柔道訓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整個訓練過程組織者和實施者, 關于女子競技柔道的影響因素和限制因素也有著最為直接的體會和認識,因此針對教練員進行相關調查,有助于更加客觀深入的了解相關因素。
在被調查的27名教練員中認為影響江蘇省競技柔道開展因素中,運動損傷的發生位居第一位,有26人,即96.3%的教練員選擇了該因素;其次是運動員選材,選擇該因素的人數為25人,占比為92.6%,大眾對柔道項目認知存在偏差和誤區位居第三位,人數為24人,比例占到了88.9%,另外選擇退役運動員安置、競賽機制不健全、訓練缺乏科學監控、經費保障和訓練與文化知識學習之間的矛盾5個因素的人數分別為22、19、18、18和17占比分別為81.5%、70.4%、66.7%、66.7%和63.0%。以下針對各因素進行分析:
1.1 大眾對柔道運動認知存在偏差和誤區
以下是針對運動員家長之初對柔道運動認知以及對運動員個人從事該項目是否支持的調查處理結果,見下表:
當前,青少年柔道運動的發展受到各種不正確觀念的影響。第一,社會對柔道運動的認識存在嚴重的誤差。大多數人誤以為只有身材魁梧的人才能從事柔道訓練,或者長時間的柔道訓練會使人變得“五大三粗”。同時,單一的奧運戰略目標定位也使柔道運動的發展陷入純粹的專業化發展道路。第二,教育的功利化嚴重影響青少年柔道運動的發展。青少年柔道運動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遇到來自學校和家長的阻力,致使當前基層柔道運動中選材面小、好苗子缺乏、訓練出勤率低。第三,家長擇業觀落后,學生對柔道運動理解錯誤。家長越來越多地傾向于僅僅把參與柔道訓練作為學生升學的硅碼,而不是真正志立于從事柔道運動。許多學生參與柔道運動的初衷就是夢想成為奧運冠軍、體育明星,而事實上,柔道運動人才的成功率低、淘汰率高且培養周期長,不少人在艱苦的長期訓練中打起了“退堂鼓”。從以下相關調查也可以看出,作為運動員的家長最初對該項目的認知比較全面的也僅僅占到了84.8%,而且有67.4%的家長開始并不非常支持孩子選擇從事柔道運動。
1.2 運動損傷的頻繁發生
在柔道訓練中,尤其是有成績的優秀運動員幾乎沒有人能夠擺脫運動傷病的困擾,這是在現有的運動隊伍中影響整體競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長久的訓練中由于一方面運動員缺乏安全的自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由于訓練缺乏科學的監控,導致長期的訓練疲勞積累引發運動損傷,這不僅限制了運動員自身水平的發展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運動員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層陰影,同時也對整個隊伍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此外,在運動員損傷之后及時的康復措施和康復儀器設備保障也相對滯后,大多數運動員在損傷之后依舊是帶傷訓練或者是帶傷比賽,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損傷的嚴重程度,甚至會因此結束運動員的整個競技生涯 。從以下關于運動員損傷的調查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運動員中有67.4%的人群經常經受運動損傷的困擾,28.3%的群體偶爾會發生運動損傷,僅有4.3%的沒有出現過損傷。
1.3 運動員的選材
由于柔道隸屬于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目,競爭非常激烈,對體能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這一項目特征也決定了運動員從事競技訓練的長期性和艱苦性,尤其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能夠選擇參與柔道運動訓練的青少年數量越來越少,加上大眾對柔道項目存在的偏差和誤區,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長對孩子參與該項目的主觀意愿,再者從今后的就業保障來看只有取得很好的成績才能夠有一定的保障,而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的訓練導致運動員對文化知識學習的欠缺,使得很多家長認為如果從事該項目的訓練未來的出路和孩子將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均不持樂觀的態度。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目前運動員在基層選材上的阻礙。從下表關于運動員重新選擇的調查結果來看,僅有28.3%的群體如果有重新選在的機會依然選擇從事該項目,63.0%的群體都不會選在依舊還是從事該項目。
1.4 運動員的退役安置
運動員從事柔道項目的訓練其最終的目的還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理想的成績,實現自己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同時,在自己退役后能夠得到妥善的安置,為今后的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當前能夠的到保障的多數為在國內外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優秀運動員,數量極少,很多成績一般的運動員在技術自己的運動生涯后還不得不自謀出路。另外,一方面考慮競技體育的殘酷性,真正能夠打出成績的運動員也相對較少,加上長期訓練導致文化知識學習的欠缺之后,很多運動員在退役后得不到保障,在自謀出路時也因文化水平較低而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從以下關于運動員對未來退役安置的態度調查結果來看,持有樂觀態度的群體僅僅占15.2%,持不樂觀態度的群體占比高達78.3%,可見運動員對未來的就業多數還是有后顧之憂。
2 促進江蘇省女子競技柔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 走“體教結合”之路訓練的同時兼顧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
競技體育不僅僅是運動技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智力上的較量,體教結合是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取得雙贏的好辦法,堅持“以教為本”就是加強學校與體校的協作,在時間上相互錯開,在功能上相互促進。
2.2 堅持政策扶持與商業化運作結合的模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財政統包全部體育事業的格局已不復存在,導致對各級體校的投入嚴重不足,柔道運動的發展更是捉襟見肘。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并非所有奧運會競賽項目都可以實施市場化。因此,國家對體育事業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2.3 建立健全有效的競賽激勵和保障機制
機制保障是多方面的。對于基層柔道運動的發展來說,最主要的就是競賽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后勤保障機制。在競賽制度建設上,我們要搞活競賽,增加青少年柔道比賽級別和次數,以賽代練,縮短賽事舉辦周期,擴大競賽面,以推動業余訓練的社會化進程,加強基層業余訓練和人才梯隊的建設,從而調動基層輸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積極性。第二,充實和完善激勵機制,推動柔道運動的良性健康發展。面對業余體校柔道訓練人數和質量明顯下滑的現狀,完善激勵機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