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珍
【關鍵詞】 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72—01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熏陶,會對幼兒一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園非常重視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不斷地探索、實踐、積累過程中,筆者初步總結出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幾點有效方法。
一、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們能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得滾瓜爛熟,卻沒有自覺的行為和感受;知道要保護環境,卻會隨手亂扔果皮、雜物。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我們認識到以往在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時,只注重了知識的灌輸,讓幼兒知道什么是謙讓,什么是分享,卻忽視了對其行為習慣的內化和養成。因此,我們在對幼兒進行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為依托,從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出發,讓幼兒在自覺的行動中得到情感上的體驗,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對于小班主題——分果果,我們在讓幼兒懂得分享的基礎上,注意引導幼兒體驗“愛”、“關心”、“尊重”等情感,要求幼兒回家后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送給爸爸、媽媽吃,觀察爸爸、媽媽的反應和心情,入園后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并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強化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幼兒在學習、實踐、體會、感悟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分享習慣。
二、營造豐富、適宜的環境,潛移默化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育學家杜威說過: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改變了。因此,我們在環境創設上,緊緊圍繞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習慣這一主題,精心設計、大膽嘗試,從色彩上、造型上、內容上努力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輕松自然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養成良好習慣。
三、加強在交往、游戲中的運用,不斷培養和鞏固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學習的教科書,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貫穿于幼兒生活之中,滲透在各種日常游戲、活動里。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體驗、理解、接受,逐步轉化為幼兒自覺的情感態度和行為模式,從而形成習慣。如,幼兒在玩滑梯時,你推我擠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簡單的提醒、說教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我們發現類似的問題后,組織幼兒討論:這樣做有什么壞處?怎樣做才會更好?怎樣才叫排隊?生活中哪些時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隊(下樓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車等等)。然后請幼兒表演正確的過程,并要求他們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幫助。經過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練習和強化,幼兒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強,從而養成了排隊、不推擠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及時、正確地評價幼兒,在肯定、贊賞中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期間,由于幼兒還沒有完全掌握自我評價的內部標準,他們常常是通過成人的評價來界定自己、調整自己、發展自己。因此,教師、家長的評價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面對幼兒的正確行為,教師應給與認同、贊賞的積極評價,如:“你幫小妹妹搬椅子,真會關心人”、“小手洗得這么干凈,真是講衛生的好孩子”等,會強烈地增強幼兒的自尊與自信;而面對幼兒的過失行為,教師應給予關心與期望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講衛生的好孩子,我們一起把香蕉皮扔進垃圾箱”、“你不爭搶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會使幼兒在寬容、理解中自覺地改正過失。教師和家長要積極、正確地運用好評價之方式,讓幼兒在肯定、贊許、鼓勵和期望中,不斷改正過失,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五、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
觀察、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幼兒常把教師當作自己最直接的學習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時時處處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樹立正確榜樣,在積極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在禮貌教育中,教師要以身作則,需要幼兒幫助時,真誠地說一個“請”字;得到幼兒關心時,衷心地道一聲“謝謝”,使幼兒在平等的氛圍中,受到禮貌的熏陶,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