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靜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問環節能否處理好,是影響小學數學課堂能否取得高效的關鍵因素. 因此,對于課堂提問,教師應講究提問的藝術性、科學性,避免過多、過頻的提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應把握提問的時機,引發學生的思考欲望. 所以,數學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
一、在新課導入處提問——引人入勝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導入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 在新課導入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學情和已有的經驗出發,扣準教學目標,進行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想探個究竟,問個明白.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上課伊始,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跑道,烏龜和兔子將要進行跑步比賽,烏龜跑的是長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正方形跑道. 教師用多媒體剛一出示情境,有學生說:老師這個跑步比賽不公平,我覺得烏龜跑的路程要比兔子多一些,烏龜吃虧了. 也有學生說:不對不對,我覺得烏龜跑的路程要比兔子少一些,兔子吃虧了. 也有一些學生說:這個游戲公平,我覺得它們跑的路程是一樣的. 這下課堂熱鬧起來了,同學們都各自保持自己的觀點,爭執不下,誰都不能說服誰. 教師問道:“有什么辦法,可以準確地進行驗證呢?”學生聽了老師的提問后,都停止了爭論,進行深入地思考,到底該怎樣進行驗證. 不久,便有學生說,我們可以把它們所跑的距離算出來,也就是長方形和正方形一周的長度,然后進行比較. 學生們都表示認可,投入到了探究中……
上述案例,教師在新課伊始階段,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龜兔賽跑的故事進行引入,使學生心中產生疑問與一探究竟的學習勁頭,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新課教學之初就充滿了對新知學習的濃厚興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優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在知識難點處提問——迎刃而解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有時學生不容易理解,在新知的認知上呈現了較大的坡度,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不易掌握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中的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分解教學目標,在知識的難點處進行提問,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吸納、同化新知.
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對圓柱有了基本的認識以后展開的. 教師問,要求圓柱的表面積,也就是要求圓柱的幾個面的面積之和?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要求3個面的面積之和,2個底面和1個側面. ”教師肯定了學生們的回答,2個底面是圓,因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5年級便已經學過,所以只要算出一個圓的面積之后,乘2便可了. 但圓柱的側面積怎么求呢?很顯然,這是求圓柱表面積的一個難點. 學生們都感到茫然,不知道怎么入手. 這時,教師用剪刀沿著圓柱的高把側面剪開,提問學生展開后會是什么形狀?學生們回答展開后是長方形. 教師追問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學生們發現: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根據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得出圓柱的側面積應該等于底面周長乘高.
上述教學案例,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了學生在學習圓柱表面積過程中的難點,透過一剪、二問、三追問的過程,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為學生解決難點問題提供了階梯,引導他們一步一步登上知識的殿堂.
三、在思維易混處提問——凸顯本質
小學生的年齡尚小,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容易被知識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產生混淆,造成無法抓住本質的現象. 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惑,進行提問,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他們的選擇、辨析、批判能力.
如學生在學習小數的簡便運算時,教師出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1.2 ÷ 0.4 + 1.2 ÷ 0.6,此時,好多學生看了題目后表示題目非常簡單,很快就做好了. 老師在展臺展示了學生的答案:
1.2 ÷ 0.4 + 1.2 ÷ 0.6
= 1.2 ÷ (0.4 + 0.6)
= 1.2 ÷ 1
= 1.2.
師:同學們,像這樣做,正確嗎?生(幾乎異口同聲):正確. 顯然,學生做這道題目時張冠李戴,認為和乘法一樣,這道題也可以用分配律,出現了混淆而產生錯誤. 這時教師并沒有立即給出否定的意見,而是提問道:對于簡便運算的題目,我們該怎樣檢驗呢? 生:按照本來的運算順序再算一下. 很快有學生發現按照運算順序算,答案是5,與1.2有矛盾了. 為什么會這樣?大家的意見相持不下. 生:我們把除法當成乘法了,認為除法和乘法一樣,也有分配律,所以造成計算的錯誤. 師:說得真好!那大家認為怎樣改一下,就可以這樣算了?
生:1.2 × 0.4 + 1.2 × 0.6……
上述案例,當學生對概念產生模糊的認識時,教師沒有急于否定學生的錯誤結論,而是適時提問,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不斷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強化知識的認知,從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質特征.
總之,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益起促進作用也毋庸置疑. 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置課堂提問,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知識的“瓶頸”, 實現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與此同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考的方法,全面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