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敬初
【摘要】《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式課堂教學是符合教學改革的實際,是以探究為基本特證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它能打破教師的自我中心論,促使學生在探究中“自我發展”,讓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充分發揮出來。然而在應試教育下卻發現開展“探究性學習”問題多多,亟待解決。
【關鍵詞】研學后教 數學 探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日益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探究能力,同時區的“研學后教”理念也十分重視這一點。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貫徹“研學后教”理念,如何在數學課堂上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式課堂教學是符合教學改革的實際,是以探究為基本特證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它能打破教師的自我中心論,促使學生在探究中“自我發展”,讓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充分發揮出來。然而在應試教育下卻發現開展“探究性學習”問題多多,亟待解決。以下談談本人在日常教學中對探究式教學理念的思考和實施方法。
一、對探究式教學理念的思考
(一)重新認識“探究”的本意
所謂探究,就其本意來說,是探討和研究。探討就是探求學問,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討問題,追根求源,解決疑問。探究性學習強調科學概念、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三者的綜合和對科學研究過程的理解,要求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像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一樣,親身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精神、價值觀的教育,發展自己的個性。
(二)重新認識探究式教學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
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人類的兩大主要學習方式,接受性學習是在接受他人知識過程中獲得經驗,探究性學習是探索、深究、創造的過程中獲得經驗。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學生獲得新經驗并引起內在素質與外在行為變化的過程,是人的經驗與素質奠基、累積、更新、重構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多方尋找答案、解決疑難)、追究(追問根由、追查原因責任),更側重于對“未知事物”的了解、認識上。
(三)牢固樹立探究式的教學觀念
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中的教師講,學生聽,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觀念和做法。以新教育理念武裝思想,一定要重視學生課堂教學中認知上的主體地地,只有讓學生主動參加課堂活動,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書本知識。
(四)重新認識教師在探究式課堂中的關鍵作用
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有關的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新課程標準,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其次,教師要有民主的教育作風,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質疑,大膽創新,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通”的意境。再次,教師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會他們自主探究的方法,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嘗試和摸索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指導方法
要解決目前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必須運用正確、合理、科學的指導方法來指導小學數學的探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以下幾種指導學生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值得參考:
(一)問題探究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這一步是直接影響學習的探索結果和模式成敗的關鍵。但是傳統的教學觀念往往是教師越俎代皰,代替學生“思考”,代替學生發問。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潛心鉆研教材,依據教村例題巧妙而恰當地設計有一定思維價值的“疑”,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學會質疑,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渴望探究之心去發現問題、學會解題、創造性運用數學知識,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的任務。另外,誘發學生提疑時,語言要富有啟發性和寓意深刻性。
“探究始于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引發問題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運用懸念、實物、實驗、操作、錄像、游戲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也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管采用哪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問題。
(二)合作探究
在課堂中運用合作探究法注意以下兩方面:
1、在教學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分成小組或全班集體合作探究。如講授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27頁例2:
教師先讓學生計算器將999分別乘1、2、3、4得出正確答案,分組觀察、探究,經過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匯報探究成果,匯總起來,逐步摸清找出答案中數位的數字排列規律。這既讓學生學習通過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發現計算的規規律,也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奇特、奧妙的興趣,并時也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注意合作探究小組結構形式的多樣化。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組成合作探究小組:如同質分組:分好、中、后進生組;異質分組:優、中、后進生混編組;結構分組:以座位前后左右為一組;自由分組:根據興趣愛好自由組合。同質分組適合分層教學,針對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與之相適的探究任務。異質分組適合優生帶動差生。結構分組適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學習。自由分組,適合選擇多種探究題目的探究性學習。
合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使學生能擺脫教師這一權威的束縛,改變傳統的單向靜聽的教學模式,向多向的立體的現代化教學模式發展,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個性差異互補,使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在探究中提高。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要求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去探究,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閱讀,讓學生這個主體獨立領受和駕馭教材。魯迅說讀書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這強調了自主獨立的最可寶貴的品格。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時,引導學生觀察、對比不使用和使用乘法分配律計算過程的差異,如49×99+49
老師緊扣“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進行設計,放手讓小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啟迪。整個學習過程分三步進行:(1)初步感知,理清解題線索。教師引導質疑,激發學習情趣;學生獨立思考,思索解題構想。(2)自主學習,談感悟。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領悟解題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弘揚個性。(3)抓差異,談自己的解題思路;談對比,得到最簡解題的結論,從而給學生時間讓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思路”,講“對比”,揮灑自主學習之精妙。這樣的指導,解決了學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回自我,發展個性,充分調動了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追求獨立探究,交流心得的學習品質。
(四)體驗探究
體驗探究教學法蘊含著一種教學思想,它的宗旨就是“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培養、獲得技能,體驗、感悟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它的課堂基本結構是由一個個的“活動”來構建的,師生共同融入在活動之中,體驗探究學習,體驗探究的樂趣,收獲探究的成果。
眾所周知,獲得成功是每一位教師的向往。教師在開展探究式課堂中時有必要樹立服務意識,努力做到: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理想的境界!讓我們充分運用正確、合理、科學的指導方法來指導小學數學的探究性學習,構建一種開放,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課堂模式并落實于教學實踐,以促進研究的深入以及新課標關于探究習模式的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應俊峰,《研究型課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