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江 伍悅 劉雨鑫
【摘要】通過不停的拷問、疑問和質問,重新啟動了當代大學生已經慢慢丟失的思考能力,從而以存在感這個介質,去提醒和警醒他們思考自己的存在、存在的意義,如何存在,以及怎樣才能存在的更好,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完美蛻變,以高度的自信、幸福感和歸屬感踏入社會,實現美好的職業規劃。
【關鍵詞】大學生 主動學習 存在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能創造奇跡,自己想學的效果遠比被迫地學強百倍。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知識來激發學生無限的潛能,從而讓學生發揮主體能動性,主動學習、拓展潛能、自主發展、自我完善。
一、高校劣勢學科學風建設的現狀
目前高校劣勢學科學風到底如何?梳理后發現當前高校劣勢學科學風確實存在十分嚴重的問題。
功利性強,學習動力不足
專業無特色、無優勢、無前途,致使很多學生只把學習當成一項任務,熱衷于考各種資格證,忙于推銷、兼職、家教等,荒廢了專業學習;注重個人物質享受,缺少精神追求,學習不安心;很多學生認為讀書就是撈學分、混文憑,考試混及格、畢業混文憑,不留級、不退學就是他們的最高要求。
2、要求低,自我約束力弱
豆芽科,在學校無地位,在學生心中更無地位。課前不預習、上課遲到早退、開小差、玩手機、信奉“60 分萬歲 ”的現象的比比皆是;厭倦學習,逃避學習,抄襲作業,請人代寫論文,考試舞弊等現象比較多;有的學生將寶貴的時間花在吃喝玩樂上,花在網絡游戲上,花在奇聞軼事、韓星韓劇、歌壇新秀等方面,網吧日日客滿,KTV歌舞升平,茶坊麻將屋座無虛席。
3、學習成績差
學生學習成績總體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學生考試不及格人數日益增多,重修率居高不下,畢業生質量堪憂。
多數劣勢學科大學生走著卻困在原地,活著卻如同死去,笑著卻滿含淚滴,誰知道他們該去向何。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無目標、無激情,導致學習主動性不強、學風差、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這是目前高等教育普遍面臨的問題。
二、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性的原因淺析
1、學習目標缺失
一旦考上了大學,處于人生目標多選或不知自己將來要做什么的情況下,就會處于惘然狀況。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劣勢學科的他們,通過努力學習,改變生活環境的源動力已基本消失。學習上目標的缺失則會直接導致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喪失學習動力。
2、學習態度松懈
進入大學之后,有些學生覺得該松口氣了,該休息了,該玩玩了,也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有力監督,何況專業就這樣,多學一樣又好不到哪里去,于是精力主要放在了各種感興趣的娛樂活動上。
3、學習興趣缺乏
在填報志愿缺少對自己興趣特長的準確的審視或因服專業調劑,使得部分學生入學以后沒有專業認同感,影響了學習興趣。專業地位、師資力量、就業前景導致學生覺得前途渺茫,甚至還要慘遭其他專業的鄙視,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理敷衍學習。
4、其他問題
社會對各行各業的需求不同必然導致不同專業就業形勢的不同,劣勢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樂觀,壓力比較大。難免使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前景暗淡” ,認為所學的知識沒有用,從而打擊了他們的信心,挫敗了學習動力。
三、激發主動學習動力的思考
作為學生工作第一線的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如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呢?
針對劣勢學科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性的成因,需要我們整合社會、學校、家庭等多種資源,創造最佳的教育效果,提升教育魅力,才能催生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需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進而激發自主學習的激情,方能發揮學生的最大潛能,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完美蛻變,以高度的自信、幸福感和歸屬感踏入社會,實現美好的職業規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存在”危機感,明白“必須學”的險情
1、整合校內資源,加強管理和制度建設,渲染“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怖氛圍
輔導員應大力普及相關條例,讓學生明確升級學習、畢業和授位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嚴格執行《學籍管理辦法》、《考試管理規定》、《學風建設相關要求》等文件精神,要嚴肅教學紀律和考試紀律,狠抓考風,對考試違紀學生嚴肅處理,讓學生感覺無捷徑可走,必須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學習。
2、借力社會,明確市場需求,鼓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現代生物學口號
輔導員應積極組織學生觀摩招聘會、參加單位招聘專題報告會、崗位描述大賽等活動,發揮就業導向作用,讓學生明確社會的需求,讓學生盡早地認識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以及應該具備的知識,明確自身的差距,對學習會有指引和鞭策作用。
3、推進家校聯動,促成家校合力,擴大家長和學校的“包圍圈”
輔導員應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尋求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打消學生“天高皇帝遠”、“將在外,令有所不從”等消極心理,讓其感覺時時、事事處于“天網”的監控之下,迫于家長的“淫威”(可憐天下父母心)而學習。
(二)探求“存在”幸福感,催生“可以學”的戀情
1、加強自信教育,構筑自我自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組織優秀校友報告會、優秀畢業生成長事跡報告會,讓其談成功的經驗和學習方法,談人生理想和目標的樹立,以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生活方式和學習方法進行引導。
2、加強專業教育,構筑專業自信
“知之者不好知者”,尋求院系尤其是教研室的幫助,通過入學教育、師生互動、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等形式強化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讓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特點、地位、作用和發展概況有所了解,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增強愛專業。
3、營造良性競爭、團結協作的氛圍
通過優秀典型案列學習、學習經驗交流、朋輩輔導、黨員1+1、支部1+1等形式,幫助和鼓勵同學向有理想、有吃苦精神的同學學習,向學習認真、效率高、成績好的同學學習,向學習進步最快的同學學習。不斷刺激,讓動力象泉水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三)加強“存在”價值感,激發“我要學”的激情
劣勢學科大學生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是否找個借口繼續茍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誰知道該夢歸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該如何存在?通過不停的拷問、疑問和質問,重新啟動了當代大學生已經慢慢丟失的思考能力,去提醒和警醒他們思考自己的存在、存在的意義,如何存在,以及怎樣才能存在的更好。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目標,激發源動力
沒有目標,沒有夢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會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懶散。學習,何嘗不是如此?
開展一系列與人生目標、理想有關的主題活動,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職業規劃目標;通過明確市場需求活動,就業、創業成功經驗分享,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職業規劃目標,激發發揮潛能的源動力。
2、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良好品質
通過主題影展、尋找身邊的自強之星等勵志教育培養其承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與韌性。把“中國夢我的夢”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當中,把“富強、民主、誠信、敬業、……”滲透在德育活動當中,把“反思人生的理想目標、樹立遠大志向,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把“堅強、責任、擔當、感恩……”銘記于之心,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勤奮學習,勤于思考,積極實踐、認真鉆研,加強自我養成教育,努力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個人品德。
學風建設是高校建設的永恒主題,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一線工作人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更是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袁德寧.面向21世紀深化大學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J].1998(2).
[2]王根順,楊峻.略談21世紀初的人才規格和素質要求.高等教育研究[J].1998(5).
[3]宋國東.淺析圍繞學風建設開展學生工作[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4)
[4]譚建國,新時期進一步加強高校學風建設對策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5)
[5]宋明江,李德全.新時期高校學風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8)
[6]于群華.淺談新時期高校學風建設[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