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
摘 要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問題都是直接或間接與社會相聯系的。強調科學技術的社會意義,是當前科學教育的一個重點。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授(或灌輸),致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擁有較多的科學知識,一方面又缺少最起碼的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因此,筆者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機滲透STS教育談談自已的認識。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育 STS教育 關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65
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每個公民。能源問題、網絡安全問題、環境生態問題等正向全人類發出警告和挑戰。要解決新世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必須從科學—技術—社會整合的角度加以考慮。STS教育的理念及目的STS教育是當代理科教育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為此,初中物理新教材——《探索物理》(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特意安排了STS欄目,同時要求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力滲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識。
1 STS教育產生背景及其教育目標
STS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三個單詞縮寫。一般認為,STS教育是大約在20世紀中葉誕生于美國的一個新興的學科,后來在歐洲許多發達國家中迅速得以傳播。二戰以后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新技術革命在給人類帶來了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同時,也誘發了許多與科學技術發展有關的重大社會問題,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等。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類開始客觀地評價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理智地思考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是STS研究在教育中的實踐運用,可以說它是在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類對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危機進行理性反思后的產物。
STS教育的目標可綜合歸納為:
(1)通過STS課程較好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有足夠認識。
(2)通過學習STS課程,了解知識的技術應用,有解釋和解決生活中各種具體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社會生產和生活及個體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逐步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社會的倫理觀和價值觀,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與STS教育理念的本質聯系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注重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等納入課程,而且還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因此物理課程的構建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這實際上已明確規定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STS的教育的意義,即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使學生懂得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和社會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要求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須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技術意識、社會意識。為此新課標在“課程性質”第五點中進一步指出:初中物理教育教學必須讓學生學習一些科學方法和科學家的探索精神,關心科技發展的動態,關注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進步和問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而STS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其目的是培養有科學使命感與責任感的人。因此,STS教育的基本思想與我們的素質教育是一致的。
3 初中物理教學應加強STS的教育,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
(1)初中物理教學內容多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展開。新教材貼近學生生活,通過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揭示一般規律,而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力、熱、光、電、原等物理現象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從物理走向生活、從生活中升華至物理乃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從這一點來說初中物理的內容本身就是與科學、技術與社會密不可分的。
(2)初中理科教育綜合化的趨勢要求強化STS教育。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為數極少的只設置初中分科理科的國家,近幾十年來世界范圍的理科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成就是在初中普遍采用綜合理科。這反映了中學理科教學正從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和深化轉向強調各學科之間的滲透交融,在世紀之交,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形態的迅速變化發展,全民素質教育觀已日漸深入人心,科學為大眾的理念要求中學理科更加與學生周圍的世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貼近。另一方面我國又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正在向工業化、城鎮化邁進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又面臨著較為嚴峻的人口、能源、環境和生態問題,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強調STS教育更具緊迫性。而理科課程的綜合化則提供了在初中強化STS教育的一種現實、可行的方式。
(3)《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通過接受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此《課程標準》在規定教學內容和活動建議時在這方面有充分考慮。例如“用水的三態變化說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環現象。了解我國和當地的水資源情況,有關心環境和節約用水的意識”、“青少年廣泛存在的近視眼病的成因與矯正以及眼鏡的度數的計算”、“研究電冰箱內外的溫差與所耗電能的關系,提出節能措施”、“核電站的結構安全與核事故的影響”等。
4 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STS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STS教育內容的選擇:
(1)應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促進其思維發展。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他們仍處于具體操作思維優勢的階段。因此,應多提供具體的科學、技術、社會的背景,以及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有關的綜合性的主題,而不是分科的學術性主體。
(2)應適度、適量、適應、實用。適度、適量指要依據教材,不可過深、過廣,且最好與教學同步。實用即注重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提高其學以致用的能力。
由于STS教育內容廣泛,這就決定了教學形式和手段的多樣化,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采用下列幾種形式:
(1)適時開展科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既能使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又能使其在實踐中領悟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本質聯系,這便是開展實踐活動之意義所在。比如:“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的安裝”、“自制針孔照相機”、“制作潛望鏡”、“自制潛水艇模型”等。
(2)校企結合,組織學生參觀工礦企業。結合各校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比如“走訪火電站,體會火電在給城市帶來光明的同時所造成的空氣危害”;“參觀水泥廠了解現代水泥的生產過程以及車間中工人的作業環境,從而加深對塵肺病的認識”;“參觀水廠了解居民用水的生成過程從而樹立節水意識”;“調查當地河流的污染清況以及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并對治污提出合理化建議”等。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物理學史的講授讓學生感受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例如:在“歐姆定律”一節中,向學生指出歐姆如何通過多年的反復實驗、經歷無數次失敗后終于為人類找到了電流、電壓與電阻的關系,這種不畏困難、鍥而不舍的精神能引發學生心靈的共鳴,進而培養其崇尚真理的人文精神。
(4)為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開展科普習作活動,如舉辦物理STS報告和開展寫科技小論文活動等。
(5)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開展社會調查活動。例如學習了“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知識后,要求學生調查本小區或居民樓噪聲源的產生以及造成的后果,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降噪辦法;調查學校周邊噪聲污染情況及控制措施;調查本市噪聲源的變化與控制措施的演進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3] 張大昌.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簡介.
[4] 尹雄杰.物理STS試題的題性及實例分析.中學物理,2003(l):20.
[5] 熊春玲.實施STS教育,促進物理教學的改革和發展[EB/OL].http://www.pep. com.cn/200406/ca434946,2004-5-8.
[6] 許國梁.中學物理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