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彪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契合是十分重要的,基于共同的幫助協調高校學生思維與行動之間的聯系,全方位的提高在校學生身心綜合發展素質,迎合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有素養的學生。目前,理論界和各高校對二者的契合也作了許多研究,但總體來看,國內學者對二者獨立的研究評述性的多,對二者相契合研究的少;一般化的論述多,創新性的見解少;抽象的、概念化的論證多,實證的研究少。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理論享有真理的專利,也沒有哪一種技術對不同的來訪者群體都總是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突破,一個創新。這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雖然二者在工作中心、教育方法、教育原則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契合還是利大于弊。
(一)二者的契合豐富了各自的內涵
高校大學中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教育的基礎卻是大學生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使教育得以順利進行。同時二者相輔相成,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來改進教育方法,發展新的理論內容。二者的契合能夠互相補充,既有豐富的理論指導又有行為習慣的訓練等實踐內容,形成一個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素質為主要目的新的教育過程。
(二)拓寬了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說服教育、榜樣教育等,其強調社會要求等外在影響。教育者是主導者,學生只是被動的在接受教育。這種方式往往是學生將理論掌握的滾瓜爛熟但在實際中卻不能運用自如。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學生具有極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逆反失望,不利于教育的持續進行。良好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種類似宣泄、鼓勵放飛思緒、暗示、放松訓練、心理換位等方法,教育者只是協助者。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從內心自覺接受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的能動性,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借助老師的力量去解決問題。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比較靈活,但在思想理論上稍顯遜色。它能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卻不能積極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念。所以二者的契合彌補了各自的缺點,拓寬了二者相互融合性,從而渠道放開。
基于高度契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豐富了各自的理論內涵,拓寬了教育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各自的教育效果,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和健康的心理意識。二者的契合更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更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的實現。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需求
在校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間接反饋出二者契合不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促使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求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在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教育主題單一、實效性不強等缺點。這種結果是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把握教育的本質引起的。
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局限性。方法單一、教育模式單一和師資力量薄弱等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然而二者的結合不但可以互相彌補各自的缺點還能大大提高教育效果,這種效果在實踐中我們也不難看到。
(二)教育形勢的需求
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學生承受著來自家長和社會的雙重壓力。對于缺乏社會經驗、心理還尚未成熟的學生來說,很容易產生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等情況。不少研究指出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近幾年因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事件就說明了這一點。馬加爵就是個讓人痛心的例子。而馬加爵這種極端的例子想完全用思想政治教育來解決已經比較困難,需要有專業的心理疏導人員專門進行思想心理疏導或許可以避免類似的悲劇。
因此,在校大學生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進步已經迫在眉睫,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心理,從而避免心理問題的形成,在有問題的時候能夠通過自身或者向老師求助解決。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行性
對于一個常人來說,思想與心理密切聯系。可以這么說,人的心理決定了人的思想是什么樣的,健康的心理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同理,一個人的思想積極向上,那么他的心理必然也是健康的。思想與心理活動息息相關,彼此制約相互聯系。而這種狀況下,我們提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并不是憑空想象,它有一定的現實基礎。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分屬不同的學科,是兩種表面看起來有差異的兩個內容,但是,兩者的內涵又決定了它們彼此影響和制約,一個是基礎一個是前提,都將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如何。再加上二者在理論基礎、工作內容、工作目標和工作方法上的相似之處為二者的契合提供了可行性。
(一)內容上相互關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或群體為實現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而對人們有意識、有計劃地施加意識形態影響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發展,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運用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為主的多學科的教育理論和技術,有計劃有目的地施加于學生心理的一種教育活動,主要以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作為理論基礎。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對人的工作,所以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二者有不同理論。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拓寬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領域,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包括: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解析異常心理現象。通過二者工作內容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二者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聯系,增加了二者契合的可行性。
(二)工作方法相互補充
高校對在校大學生的直接教育為畢業后成為“四有”新人。而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壓力如何,取決于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的強弱又和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雖然二者的直接目的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要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人才。
高校思想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理論的講解,利用座談、討論會、講座等形式將理論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而心理健康教育疏于理論方面的教育,比較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等方面。在新的形勢下只重視理論或者實踐都是不可取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思考如何發揮最大的可能性是思考的關鍵。心理活動實踐來加深心理健康理論在學生心中的印象,真正把理論融入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則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講解平臺向學生系統介紹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讓理論與實踐接軌。二者在工作方法上的互補性為二者的契合實現了最大的可能性空間。
參考文獻:
[1] 方鴻志.心靈七彩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4.
[2] 方鴻志.讓快樂伴你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9.
[3] 方鴻志.心理自測與咨詢.大連理工大學,2004,8.
[4] 方鴻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5.
[5] 曹萬鵬、方鴻志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5.
[6] 俞可平.政治與政治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
[7] 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8] 叢日云.西方政治文化傳統.大連出版社.1996,2.
[9] 樊富珉.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6.
[10] [美]Gerald corey 著,石林等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M].第七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314).
[11]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
[12] 張運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58-161.
[13] 金泉.論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滁州師專學報,2004(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