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象 劉寶東
摘要:文章以長三角區域為例,剖析長三角區域的海洋經濟發展狀況與趨勢,從而選取相應指標構建區域海洋經濟的評價體系。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作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應加快發展步伐,盡快建立海洋經濟強勢區域。
關鍵詞:海洋經濟;長三角區域;區域海洋經濟評價體系
一、 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資源分布現狀
我國的長三角地區地處東海之濱、長江入海口與杭州灣交匯區域,覆蓋上海、江蘇、浙江三地,毗鄰黃海與東海,擁有海域面積約30多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八千二百多公里,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2008年江浙滬三地海洋經濟總產值為9 548億元,2014年,長江三角地區海洋經濟總產值達到了17 739億元,不到十年的時間,長三角地區海洋經濟總產值增加了近一倍,2015年,長三角地區的的海洋經濟總產值更是達到了18 439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8.5%,可見,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最為充分的區域之一。
總體來看,長三角范圍內的海洋資源主要集中在港口、海上旅游資源、漁業、灘涂等方面。
1. 三地港口資源豐富。上海擁有國際上第一大集裝箱港上海港;江蘇擁有南京、張家港、南通、太倉、蘇州等港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港口群;浙江擁有寧波舟山港,目前是國際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寧波舟山港的整合效應逐步顯現。
2. 三地海洋經濟資源各具特色。上海海洋經濟硬件資源不佳,海岸帶資源極其有限,但擁有長江口區位優勢,而且海洋科技實力強,海洋運輸資源集中,國際航運運輸資源集聚,經濟基礎雄厚。
江蘇長江岸線資源富饒,而且漁業、灘涂、海洋旅游資源豐富,沿海城市發展特色明顯,呂四漁場是我國知名的四大漁場之一。
浙江沿海和錢江岸線資源豐富,擁有眾多島嶼,海洋旅游初具規模,舟山漁場漁業資源豐富,寧波作為我國計劃單列市,經濟、科技實力非常強。舟山市作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試點城市,海洋經濟發展潛力非常大。
3. 海洋資源分布利于三地海洋經濟協同、互補發展。可見,長三角海洋資源稟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空間的差異性。因此,長三角地區海洋資源的發展,在客觀上要求區域間進行協同發展,實現資源互補和各自獨特資源的有效利用,這為整個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的整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早在1970年代初期,加拿大和西德就開展了區域性海洋協同發展的戰略研究。日本還開展了區域海洋經濟專項規劃系統研究,如對瀨戶內海、東京灣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根據海洋環境、經濟發展條件和擁有的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提出適合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特有模式。
美國也早在1977年就實施海岸帶綜合發展計劃,根據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并重發展的原則,把夏威夷海域劃分成10個不同類型海域資源區,并規定了每個區域不同發展政策。
戴亞南、張鷹(2008)年在“海洋環境科學”,上撰文,以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開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研究,并運用了增長極理論;武鵬,王鎮,周云波(2010)在經濟問題探索雜志中發表文章,設計了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并進行實證分析,這是我國較早進行區域海洋經濟評價的文章;上海社科院李娜(2012)從競爭力角度,對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進行了評價,并提出了整合發展的建議;郁鴻勝(2013)提出了推動長三角海洋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易凌等(2014)指出了長三角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障礙,并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建議。
整體上看,國內對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的比較深入,但對于定量評價研究相對較少。
三、 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
從區域層面出發對我國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較為全面、客觀的綜合評價研究,對于把握我國海洋經濟運行的情況、制定合理的經濟調控政策和區域發展戰略有著重要意義。下文將對區域海洋經濟評價體系做出闡述。
1. 建立指標體系的原則。本研究是區域海洋經濟評價,不是單純的海洋經濟評價,二者構建的指標體系完全不同。區域海洋經濟評價體系是對區域海洋經濟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明確地把握海洋經濟系統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揭示區域海洋經濟可能存在的問題,為制定正確的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依據。
準確選取評價指標是構建評價體系的第一步,結合海洋經濟系統的特點和評價目的,確立了評價體系指標的選取原則,包括持續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實用性和導向性原則以及可比性原則。
(1)持續性原則。區域海洋經濟的發展倡導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三者兼顧發展,同時需要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人口、社會、資源相互作用和諧發展等各個方面,因此在指標選擇時,必須要強調持續性原則,將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的結合起來。
(2)系統性原則。區域海洋經濟系統包括海洋資源環境系統、本區域內不同地區經濟系統以及沿海區域社會系統,不同的層次采用不同的指標,且需注意不同層次之間不同指標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
(3)實用性和導向性原則。區域海洋經濟評價體系的構建在于分析發展現狀,找出不足,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起到導向性作用,同時指標數據的采集注意量化。
(4)可比性原則。評價體系所選取的指標需同時可用于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在此考慮到各地的經濟結構與環境的差異,選取具有共性的可比指標,既滿足研究對象自身的度量,也可在其他沿海城市之間作出比較。
2. 指標體系的構建。對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涉及很廣,涵蓋海洋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等多個方面,因此必然需要以大量的統計指標為支撐,全面綜合地詮釋區域海洋經濟的發展狀況。根據區域海洋經濟系統本身的復雜性與層次性,在此采取層次性的指標體系相對較為符合區域海洋經濟系統的特點。
3. 體系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所占權重主要依據其在體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采用相應的具體方法有德爾菲法、排序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大致可歸類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其中層次分析法通常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評價方法,從定性與定量兩個方面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而德爾菲法則是采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通過反復地歸納和修改將專家們的意見綜合起來,最終達成基本一致,這綜合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們的寶貴經驗與研究成果;當然這種方法也難以避免的要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主觀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標的作用和權重,造成結果的偏差。因此在方法的選擇上要根據測評指標的側重點,有利有弊,注意取舍。
4. 數據整理與計算。在綜合評價體系中有各種量綱的評價指標,為便于匯總和比較,需首先針對各種指標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這可用到包括極差正規化法、標準化法和均值化法在內的三種方法,而相比之下均值化法更為適宜。下面簡要介紹均值化法。

選取某一時間段的《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將各級指標的對應數據帶入計算過程,得出計算結果用于分析。
四、 長三角海洋經濟強勢區域的建立
縱觀我國的海洋經濟格局,江蘇擁有濱海灘涂資源。浙江在海洋建筑、海洋生物醫藥處優勢地位,而上海在海洋運輸、船舶制造業方面位居前列。這些為長三角海洋經濟強勢區域的形成夯實了基礎,而要進一步打造海洋經濟強勢區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統籌開發長三角區域海洋資源,實現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以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加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契機,利用國家戰略的政策優勢,實施長三角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發揮兩省一市海洋經濟資源優勢,推動長三角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為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建議成立長三角海洋經濟協調發展辦公室,制定長三角海洋經濟整體宏觀規劃,共同制定臨港產業、沿海沿江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子規劃。
2. 加強長三角海洋經濟各產業的陸海聯動。當前,長三角海洋產業除了上海以外,還仍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為主,海洋高技術產業比重不高,新興海洋經濟高技術產業還不具備規模效應,更為關鍵的是,長三角的海洋產業與陸域產業間沒有形成聯動。為此建議,為了能夠使海洋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要大力發展海洋生物產業、高端海洋裝備制造業,優化海洋經濟各產業結構,并重點建設一批新興海洋高技術項目,不斷增強長三角海洋產業的陸海聯動發展。
3. 加快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當前,長三角區域擁有有一定數量和實力海洋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備海洋科技研發的基礎,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導,導致海洋科技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還沒有形成區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另外,還缺少區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導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為此,以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構建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創新平臺,加強海洋經濟領域高新技術攻關,發揮政策引導和政府資金扶持力度,加快海洋經濟技術成果轉化。
4. 加強跨區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三角地區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生態質量逐年下降,一些海洋生物已經消失。長三角海域隸屬江蘇、上海和浙江,兩省一市不同的管理體制,加劇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的難度,迫切需要盡快形成海域環境保護常態化聯動機制。為此,長三角兩省一市需要出臺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統一政策,確保區域海洋環境的有效保護。
另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維護和倡導循環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加強長三角海洋經濟協調發展,并兼顧陸海統籌發展,真正實現區內海洋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其次,保證對長三角各個港口不同定位,形成錯位發展,避免內部惡性競爭。長三角港口群內不同的港口以不同的港口功能、定位及分工,業務、發展目標和規模都各有側重。
再者,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發展新興海洋產業和海洋現代服務業,作為長三角經濟中心的上海應努力實現海洋高科技產業、海洋現代服務業與現有產業的結合。
最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海洋經濟聯合執法,明確各種管理機構的職能和權限,強化部門間合作機制。推進國際間海洋合作研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快自主開發和研究,提高自身技術能級和品牌效應。
五、 結語
區域海洋經濟評價體系的構建為海洋經濟的發展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從資源、環境等各個方面對海洋經濟進行監測和評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不斷完善海洋的開發,促進區域海洋經濟高速穩定的發展。然而區域海洋經濟評價體系是一個包含多因素且因素見相互作用的復雜開放系統,因此對其進行定量評價不僅要求指標體系的不斷完善,而且指標的數據也要不斷規范和豐富,做好區域海洋經濟的統計工作結束語也要和區域海洋經濟聯系起來,你寫的都是海洋經濟評價。
參考文獻:
[1] 劉明.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4).
[2] 崔木花,侯永軼.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構建初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6).
[3] 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 周洪軍,何廣順,等.我國海洋產業結構分析及產業優化對策[J].海洋通報,2005,(4):46-51.
[5] 李峻,董立克,慕金波,等.區域環境質量預警研究[J],山東環境,2000,(3):19-20.
[6] 何焰,由文輝.水環境生態安全預警評價與分析——以上海市為例[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4,11(4):1-4.
[7] 狄乾斌,韓增林.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3):118.
[8] 韓立民.海洋產業結構與布局的理論和實證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9] 壽建敏,王榮華.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的問題和潛力探析[J].生態經濟,2011,(4):66-6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號:12CGL031)。
作者簡介:袁象(1971-),男,漢族,河北省秦皇島市人,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航運金融;劉寶東(1993-),男,漢族,安徽省安慶市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碩士生,研究方向為物流經濟。
收稿日期: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