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經歷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在導致發達國家的諸多原因中,發達國家的產業空心化問題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國內外學者們指出全球危機的深刻根源在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失衡。導致產業空心化的直接原因在于OFDI,但在各國OFDI發展歷程中,學者們肯定OFDI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的存在。基于相關文獻的梳理,文章深入探討產業結構升級與空心化之間的區別,并在此理論基礎上,先構建產業空心化測度指標,進而對美國、日本產業空心化進行淺析。
關鍵詞:OFDI;產業結構;產業空心化;美國;日本
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經歷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導致危機的諸多原因中產業空心化造成了第一、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比重急劇下降,引起國內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結構比例出現嚴重失衡。以此為借鑒,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各國如何有效利用OFDI來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同時避免產業空心化的潛在威脅。此外,考慮到現階段中國在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背景,研究OFDI的母國產業結構效應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以美國、日本的經驗為例,將探討一國如何有效規避產業空心化的負面效應,并提出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意見。
一、 相關文獻綜述與產業空心化的界定
1. 相關文獻綜述。產業空心化最早是由B.Bluestone和B.Harrison(1982)根據美國OFDI的實踐提出的,基于投資的角度,將產業空心化定義為一國在基礎生產能力方面出現廣泛的資產撤退現象。隨后,S.Modic和D.Trautlein(1985)、W.Batholomew和J.Kochanowski(1986)、關下稔(1990)等國外學者基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趨勢性特征,將產業空心化概念進行了定義。產業空心化現象引起了各國學界關注后,部分研究開始探討產業空心化的驅動因素與作用機制,大部分研究均提出產業空心化是OFDI引起的生產要素跨國流動的結果。
關于產業空心化的判斷問題,目前尚未存在權威的測度指標,因此,產業空心化測度按照研究目的,主要采用不同經濟指標的趨勢性特征分析。王秋石等(2010)對產業空心化的測度指標進行歸納為以下四種:第一,制造業產值的絕對值與相對值;第二,制造業就業的絕對值與相對值;第三,制造業凈出口;第四,制造業貿易占世界貿易份額。
在產業空心化方面的研究中,不少研究關注產業空心化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小島清(1978)認為,OFDI所引起的產業空心化,將給母國經濟和企業帶來包括貿易逆差、失業率上升等的負面效應。J.Davis和J.Huston(1992)提出,產業空心化所導致的一國制造業衰退,將引起工作崗位大幅減少與勞動力收入下降,進而,引發社會購買力不足。R.Barrell和N.Pain(1997)基于歐洲OFDI與外貿凈出口關系的研究,發現OFDI對母國貿易與就業均產生負面效應。
2. 產業空心化的界定。諸多相關研究指出產業空心化是產業結構效應的一種,并將產業結構效應分為兩種,即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空心化。基于相關文獻的梳理,本文認為,產業結構效應指的是根據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一國產業結構在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不斷走向高度化的過程中,三次產業的結構因素所帶來的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動態變化效應。
在產業結構效應中,產業空心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性特征較為相似,按照Petty-Clark定律,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從三次產業產值、從業人數看,第一、二產業相對比重逐漸縮小,第三產業相對比重不斷擴大。然而,兩種產業結構效應的重大區別在于國民經濟總量、總就業人數的變化趨勢:產業結構的升級,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帶來在經濟總量上的增長,同時第三產業吸收大量的第一、二產業剩余勞動力,隨之失業人數會減少;相反,產業空心化由于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第一、二產業的嚴重衰退,第三產業沒能彌補衰退產業的產值流失,直接導致一國國民經濟總量的絕對衰退,同時第三產業不能及時吸收大量第一、二產業的剩余勞動力,隨之失業人數會增加。
二、 產業空心化指標的構建
基于相關文獻的梳理,本文認為,產業空心化中的產業衰退不是如經濟周期、通貨緊縮等其他因素帶來的,而是原有產業的大量轉移帶來的結果。此外,產業轉移帶來的產業衰退絕不是產業相對衰退,而指的是產業絕對衰退,即該產業生產總值連續出現負增長。基于此,產業空心化是國內產業的大量持續轉移,先直接造成該國或地區的某種產業生產總值的絕對規模連續下降,進而最終導致該國或地區整體國民生產總值的下降。總之,產業空心化的概念必須具有上述兩個條件:第一,造成產業衰退的直接原因必須是由產業的外移所導致的;第二,產業衰退必須是絕對衰退,而不是相對衰退。
產業空心化的判斷要關注兩個經濟指標,即國民生產總值和總就業人數。目前相關文獻尚未存在有效反映產業空心化的測度指標,大部分研究集中分析第二產業產值、就業的變化,相對忽視第三產業的表現,但本文認為,第三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空心化有密切關系。本文從經濟總量、就業人數兩個層面,構建兩種產業空心化測度指標,初步判斷在美國、日本兩國是否存在產業空心化。從經濟總量層面,構建指標的核心邏輯在于產業空心化的基本概念,由于一國某種產業衰退,直接導致整體國民生產總值的萎縮。因此,根據產業結構演變規律,將第一、二產業視為衰退產業,第三產業視為新興產業。我們可以通過三次產業總值的年度流量增減,判斷是否出現產業空心化,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GDP1為第一產業年度產值;GDP2為第二產業年度產值;GDP3為第三產業年度產值;t、t-1表示時間。即,產業空心化是由于產業衰退導致的經濟總量下降,因此,該產業空心化的判斷指標通過第一、二產業產值減少量與第三產業產值增加量進行對比,當第三產業產值增加量未能彌補第一、二產業產值減少量時,可以判斷為該國出現在經濟總量上的產業空心化。需要注意的是此公式僅限于(GDP1t+GDP2t)-(GDP1t-1+GDP2t-1)<0的情況下才有效。
從就業人數層面,產業空心化的另一個特征是產業衰退導致該產業的大量失業現象,因此,根據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通過三次產業就業人數的變化,可以判斷一國產業空心化的存在性,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Worker1為第一產業年度從業人數;Worker2為第二產業年度從業人數;Worker3為第三產業年度從業人數;t、t-1表示時間。即,產業空心化帶來的產業衰退,導致第一、二產業從業人員的大量失業,因此,該產業空心化的判斷指標通過第一、二產業從業人數的減少量和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增加量進行對比,當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增加量少于第一、二產業從業人數的減少量時,可以判斷為該國出現在就業人數上的產業空心化。
三、 美國、日本產業空心化的探討
目前,美國與日本的經濟增長均處于后工業化階段,遵循產業結構演變規律,兩國以服務業為主的虛擬經濟比重越來越大。兩個典型發達國家在OFDI進程中,其國內產業結構均呈現出走向軟化升級的特征,但由于兩國OFDI的不同特征,直接導致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產業空心化趨勢。其中,日本產業空心化的特征可以視為“離本土化”,美國產業空心化的特征則視為“離制造化”。
從美國、日本兩國產業空心化經濟總量判斷指標看,美國僅有一次,2009年出現了整體經濟的衰退,但三次產業產值的增量均呈現出負增長,并且,2010年得到了有效反彈,據此推斷,2009年美國整體經濟總量衰退的根源在于2008年發生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主要問題在于第三產業,它與前一年對比,增量出現大幅度下降,這導致美國整體GDP的嚴重衰退。與此相比,20年代80年代后期,隨著日本制造業大規模向外轉移,日本在1998年~2003年、2008年~2011年存在經濟總量上的產業空心化跡象,早在1993年~1995年已經出現日本第一、二產業產值的嚴重下滑,但第三產業產值的增長高于第一、二產業產值的衰退,因此,保持了在經濟總量上的增長。但從1998年起,第一、二產業衰退連續了八年,從趨勢性特征看,這種趨勢1998年~2011年連續了十四年。在第一、二產業絕對衰退過程中,第三產業產值的增長較慢,沒能較好地彌補第一、二產業產值的下降,日本經濟總量也隨之下降,導致了產業空心化。
從美國、日本兩國產業空心化就業人數判斷指標看,美國有過兩次類似于產業空心化的跡象:2000年美國經歷了新經濟危機后,2001年~2003年美國第一、二產業就業人數下降,這一期間第三產業沒能夠吸納第一、二產業釋放出的剩余勞動力,隨之出現大量失業;接著,2007年~2010年第一、二產業就業人數再度大幅下降,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到第三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因此,第一、二產業釋放出的勞動力沒能找到新工作,導致了失業率上升。因此,可以認為,新世紀以來美國經歷的兩場危機,使得第三產業對第一、二產業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產業空心化中的大量失業問題。與此相比,日本經濟的產業空心化更為明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國內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等原因,第一、二產業大量向外轉移,釋放出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同時第三產業增長比較緩慢,對創造就業的能力有限,在1993年~2010年的大部分時間幾乎都出現產業空心化導致的失業現象。
產業空心化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征:第一,產業環境約束日趨深化。根據對美國、日本兩個典型發達國家的分析,一國在國內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均出現產業環境約束不斷升級的趨勢。從勞動力的供應層面,后工業化階段對制造業的勞動力無限供給終將結束,同時出現人口老齡化、普及高等教育等因素,導致勞動力的供給不足,這表示以成本優勢為核心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從自然資源的供應層面,國內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建立在以耗資源、高污染等問題為代價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第二,國內企業戰略的轉型。國內企業應對勞動成本上升、國內市場飽和等產業環境約束下,為了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全球市場份額,企業會考慮將國內一部分高成本、耗資源的生產環節向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轉移出去。在此過程中,國內企業的離本土化或離制造化是導致國內產業空心化的直接原因。國內企業在戰略轉型過程中,企業在國內經營活動從地區、業務結構等方面進行大幅度調整中,企業通過OFDI進行企業資源再配置,此時均呈現出離本土化、離制造化的趨勢。
產業空心化的出現在一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其在各國的形成機理與治理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區別。從形成機理的異質性看,美國與日本兩國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日本作為國內人口較少、資源匱乏的后工業化小國,國內產業發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產業環境的約束,因此,受到產業環境約束較大的產業將成為邊際產業,處在邊際產業的企業通過OFDI向外撤退性轉移,呈現出離本土化;美國作為人口較多、資源豐富的后工業化大國,國內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布局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生產要素的國內自由流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離本土化的產業空心化的出現。但美國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直接限制了美國國內對制造業的投資,并其突出表現為美國制造業比重大幅度下降。
從治理方法看,兩國不同類型的產業空心化需要不同的治理方案。日本以離本土化為特征的產業空心化屬于整體邊際產業的轉移,日本曾經有過兩次撤退性產業轉移,曾經成功擺脫國內產業空心化的威脅,這些成功基于新興戰略產業的有效培養,新舊主導產業的更替有效彌補了撤退性轉移帶來的負面效應;美國以離制造化為特征的產業空心化屬于企業經營活動中某種生產環節的向外轉移,能吸納大量國內勞動力的制造業增長萎縮與國內就業存在密切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民經濟的運行,2008年美國經濟經歷了災難性危機后,美國采取再工業化戰略,堅持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適度控制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并避免泡沫經濟的出現。
四、 結論:對中國的啟示
基于相關文獻的梳理,本文對美國、日本產業空心化進行了系統分析。從經濟總量看,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美國不斷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有效維持經濟總量的正增長,與此相比,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日本第二產業大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帶來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得第二產業產值明顯下降,因第三產業產值增增長緩慢,未能有效彌補第一、二產業的衰退,導致日本國民經濟總量的長期負增長。
從總就業人數看,在經濟繁榮階段,美國第三產業能夠吸納第一、二產業釋放出的剩余勞動力,因此,總就業人數增長,隨之失業率下降。但在美國經歷的兩場危機期間,危機因素直接影響的是第三產業就業效應,進而,導致了第三產業未能吸納第一、二產業釋放出的剩余勞動力,結果總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上升。美國在危機期間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有產業空心化的負面作用,但其深刻根源在于第三產業的就業創造能力出現問題。日本則與美國不同,長期陷入在產業空心化的陷阱里。由于第一、二產業的長期衰退,第一、二產業不斷釋放出剩余勞動力,但日本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未能吸納第一、二產業釋放出的剩余勞動力,因此,總就業人數一直呈現出下降趨勢,失業率居高不下。
總之,在美日兩國OFDI進程中,第三產業的發展均出現較大的波動,可知避免產業空心化的負面影響僅靠新興產業的發展難以實現,控制國內制造業的流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幾年中國企業OFDI規模不斷增長,在推進中國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在制造業過剩產能轉移的同時,需要增強國內外企業生產鏈的關聯效應。由于中國國內生產成本優勢逐漸消失,效仿日本OFDI的撤退性轉移戰略,可以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至東南亞、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不僅可以繞開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而且,中國國內競爭過度的產能釋放到國外。但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須積極利用國內外產業的關聯效應,增強與國外子公司之間的經濟聯系,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內外垂直型分工體系,能有效避免國內產業空心化的負面效應,可以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 Barry Bluestone, Bennett Harrison,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 Plant Closings, Community Abandonment, and the Dismantling of Basic Industry[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2.
[2] Batholomew W.P.A., Joray P.Kochanowski, The Decline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Midwest: A short-run or long-run problem[J],Indiana Business Review,1986:7-12.
[3] Feinstein Charles,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15(4):35-55.
[4] Modic S.J., D.H.Trautlein, Perils of De-industrialization(Part1)/Where have all factories gone?[J], Industry Week,1985.
[5] 李東陽.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產業空心化[J].財經問題研究,2000,(1):56-59.
[6] 盛毅.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質疑[J].產業經濟研究,2003,(4):7-12.
[7] 王秋石,李國民,王展祥.去工業化的內涵、影響與測度指標的構建——兼議結構性去工業化和區域性去工業化[J].當代財經,2010,(12):19-22.
[8] 張馳.跨國公司的海外生產與母國的“產業空心化”[J].世界經濟,1994,(2):77-78.
作者簡介:姜昊求(1983-),男,韓國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專業2012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
收稿日期: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