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月
摘 要:“十三五”我國明確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通過發展金融“綠化”,創造經濟的新增長點。本文介紹綠色金融的最新發展,通過對比國內外相關機構的綠色金融政策、綠色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實踐活動分析,總結差距與不足,以及對我國未來綠色金融行業的展望。
關鍵詞: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赤道原則
一、綠色金融的發展
綠色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此后經過不斷地實踐完善。綠色金融主要體現在金融部門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信貸、保險、證券、產業基金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為手段,以促進節能減排和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的金融活動。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不斷放緩,經濟形勢步入新常態,發展更加注重可持續。2016年10月,“十三五”規劃中,我國明確提出未來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利用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手段解決目前環保項目融資難的問題,促進資金流向低碳節能領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二、國內外的綠色金融實踐比較分析
1)綠色金融政策。綠色金融政策的制定,遵循針對本國的綠色金融行業現狀,結合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主要通過銀行業的信貸來支持節能減排項目在本國的推廣的原則。國外一般對于節能環保的項目予以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信用擔保,建立相關法律為綠色金融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比如美國在通過的2009年聯邦經濟刺激方案中規定,對用于可再生能源和電力傳輸技術的款項提供貸款擔保;韓國政府在2008年、2010年相繼出臺了《低碳綠色增長戰略》和《低碳綠色增長基本法》,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生態設施,支持低碳技術的開發運用,開展綠色生活環境的建設;日本政府為了推動節能減排事業發展,在財政方面提高了對于環保的相關支出。我國的綠色金融政策依據金融機構進行分類,大致分為綠色信貸政策、綠色證券政策和綠色保險政策三類來保障金融活動的運行。與國外相比,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十分欠缺,沒有建立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符的金融政策。而且缺乏與之配套的環保政策、法律體系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此外政府的財政支出支持有限,綠色金融發展受阻。
2)綠色信貸。綠色信貸是綠色金融的主要實踐領域,國內外的發展實踐都居多。赤道原則作為企業信貸的通則,在國際上運行時間長、受認可范圍廣,其依照IFC績效標準建立,管理項目融資環境和社會風險。該原則主要對項目審核做了十項規定,只有全部符合十項原則的規定,銀行才能予以通過對企業進行融資。國外各大知名銀行包括美國花旗銀行、英國渣打銀行、匯豐集團、摩根大通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銀行、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等在內的60多家銀行機構已經實行赤道原則,項目融資額約占全球融資總額的85%。目前,我國綠色信貸發展較快。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我國銀行業機構綠色信貸余額7.59萬億元,其中2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6.01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的9.33%。興業銀行是我國第一個公開實行“赤道原則”的銀行,貸款全權根據綠色信貸政策,根據赤道原則對于未達標項目進行否決。此外,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也相繼開展綠色信貸。
3)綠色證券。上世紀九十年代可持續發展被廣泛接受后綠色證券逐步發展起來,發達國家開始通過立法或指定標準,來規范企業行為。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在1993年開始要求上市公司對自身在環境方面的表現從環境會計的角度進行匯報。此外,國外的綠色證券一般由企業和投資銀行為大型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提供。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速度不斷加快。2008 年 2 月,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證監會等部門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2015年12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推行綠色金融債券,重點支持溫室氣體減排等六類綠色項目。在2016年1月,中國工商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承銷發行境內首支綠色金融債券。到2016年3月底,國內已發綠色金融債規模已達490億。
4)綠色金融產品。近年來,國外不斷豐富其綠色金融產品,覆蓋了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銀行、企業、保險公司等機構都推出了各類的產品。例如,荷蘭銀行、本迪戈銀行為家庭提供的房屋節能減排的綠色抵押貸款;富國銀行、新能源銀行為商業的住宅、建筑項目提供的商業建筑信貸;溫哥華城市商業銀行推出的清潔空氣汽車貸款,為低排放、低污染的汽車提供優先的貸款服務;荷蘭合作銀行、巴克萊銀行和西太平洋銀行推出的綠色信用卡,鼓勵消費購買綠色環保產品;德意志銀行、荷蘭銀行提供技術租賃,以優惠的價格幫助環保型技術的推廣;荷蘭銀行推出綠色基金,為環保型產業和項目提供融資;由德國政府、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共同注資設立的碳基金,以支持節能減排項目發展。我國的金融產品集中在信貸方面,金融衍生品處于起步階段。興業銀行先后推出能效融資、低碳信用卡、碳資產質押貸款、排污權抵押授信、綠色金融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等綠色金融產品。2010年,浦發銀行推出了國內首個排污權抵押融資產品。2014年11月,湖北碳排放交易中立推出了國內首個碳基金。
三、總結與展望
通過國內外在綠色金融行業實踐的比較分析,不難看出國內的綠色金融發展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國外發展綠色金融注重環保立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政府充分發揮推動作用,加強在財政支出和稅收政策上對低碳項目的支持。
同時,各大銀行、證券業、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培養專業化人才隊伍,創新開發多類型產品,不斷完善國際標準和通用原則。對于行業監管,國外一般設有建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嚴格控制項目的市場準入規則,建立信息公開透明化渠道。
我國雖然在1995年便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但由于產業結構正處于優化階段,為了維持高增長經濟,不得不犧牲一些環保利益,這大大限制了綠色金融行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正在不斷探索發展綠色金融之路。如何做到有效分析企業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利用信貸管控企業經營行為,如何制定環保政策擴展參與主體,怎樣豐富國內的綠色金融產品,這些將是我國未來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翁智雄,葛察忠,段顯明,龍鳳.國內外綠色金融產品對比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6:17-22.
[2] 安偉.綠色金融的內涵、機理和實踐初探[J].經濟經緯,2008,05:156-158.
[3] 張文中.綠色金融:現狀、問題與趨勢[J].新疆財經,2005,06: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