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紅
【摘要】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類型,肩負著滿足社會需要,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國經濟建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程作為中職學校重要公共基礎課,它的建設與改革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習觀 教學目標
眾所周知,進入中職的學生成績普遍不好。他們在學習、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其數學課的教學難度可想而知。同時伴隨中職教育改革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再三調整。作為重要一門文化課程的數學,教材一改再改,難度不斷降低,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推陳出新。然而,長期從事數學教學的教師,不是越教越輕松,而是越來越“不會教”了。筆者結合多年的中職數學實踐,就當前如何搞好中職數學教學,淺談如下思索。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習觀
1、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增進其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很多,如讓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體驗成功的愉悅,發揮趣味數學的作用。
2、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持肯定態度的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愿望,他總是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自覺地學習,從而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要通過各種活動總結出只有積極、主動、獨立、認真的學習態度,才能高效深入地學習,并掌握所學的知識。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的學習習慣符合學習心理規律,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而不好的學習習慣則偏離學習的心理規律,會防礙學習的效果。在這些問題上學生若有了正確的認識,這對于改進自己的學習習慣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4、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些缺乏有效學習方法的學生,學習成績差,不斷受到挫折和批評,因此很可能喪失信心。不少中職學生在數學上花的工夫不少,但學習成績總不理想,正是由于學習方法不正確,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由于中職復雜的教學情況(專業不同、學情不同、市場需求不同等),教學要求不能一刀切。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在開學初應針對各個專業、各個班級按市場要求、學生實際等相關要求制訂教學計劃,明確各班級、各學生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可以考慮分層教學、分專業板塊教學等措施,實施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
①分層教學。通過一定形式的測試(最好是一種間接又能反映數學水平的測試),將分成A、B兩種教學班,A班以基本掌握初中知識為起點,教學目標相對較高;而B班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在B班中的教學較多地復習初中知識點,不過方法必須是具有專業特色,比如對機電專業復習圓的面積公式,就可以拿一個機械零件作講解。不管是A班還是B班,教學要求都應基本能滿足專業課程需求———“夠用為度”,只是對B班,更多的內容只給出公式或算法,而不關注知識的聯系和推理。
②按專業板塊來對教學目標的標尺分類。相近的專業歸為一類,做到“筐裝石頭桶裝水”。比如在我們學校里,可以把“計算機及應用”、“網絡”、“信息”三個專業歸為一個板塊,把“模具”、“數控”、“機電”、“汽修”四個專業歸為另一板塊等等。
三、數學課程要與專業融合
中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實用人才為目標,其特點是職業性,學生的數學學習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側重于與專業課進行有效銜接、更好地為專業課程服務。應該先對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深刻調查,再來確定哪些是必修課,哪些是選修課;每一個專業的發展對數學提出的不同要求,同時要兼顧學生的學習能力,區別對待,過深過難的知識可以不作要求。現階段的數學教材主要講的是一些基礎理論的知識,很少與專業課程相聯系,學生學習數學的目標不明確、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在具體實踐上,學生主要學習書本理論知識;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相互脫離,學生就業后不能更好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矛盾,根據各專業的不同特點和需求,以應用為主、必需夠用為度,將數學課程內容劃分成不同的教學模塊,實行模塊化教學,使各專業能靈活選擇數學教學內容。
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
在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上我們也嘗試做了一些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中職教育的特點,使之能夠更接近社會實際,貼近所從事崗位的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以必須和夠用為度,設計教學任務,改考定學期成績為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平時學習(包括課堂表現和作業)占總成績的30%,考試成績占70%,分為筆試和小組合作實踐成績,如果在實踐中表現突出,可以適當增大實踐成績所占的比例。小組合作實踐是將班級劃分出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提出一個在專業課實踐活動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比如對加工設計圖形的分析,對加工角度和結點的計算等等,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解決問題,或者得出一定的結論。每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時,四位同學輪流承擔小組長、設計、收集資料、觀察、記錄、分析等任務。活動完畢時,由小組長組織大家進行自評和互評,對每個小組的成果結合專業老師的指導進行點評,最后形成一次小組活動的綜合評價分,記錄在“合作學習小組評價表”中。在小組活動時,能較真實地反映出每個人的動手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創新精神、與人合作的態度等。學生對他人的評價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是自我反饋互相學習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定更能體現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合作互動的新模式也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要改變數學在職業教育中的困境,不僅要重新正確地認識數學,還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以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使學生不再厭學,在學習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發現數學的美,并充分認識數學在專業學習中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陸金利.淺談中職生的數學學習現狀及其對策[J].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0(12)
[2]程憲花.關于中職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07
[3]趙慧明.職高數學“合作學習”的探索[J]. 中等職業教育.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