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麗
孔子說:“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習慣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習慣的養成教育是體育教師的終身課題。
那么,什么是習慣?如何在體育教學中促進習慣的養成?用心理學的話說,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鏈接,是人的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傾向。體育教學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傳授身體知識和技能,培養意志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教育過程。無數實踐證明,體育教學能開發智力促進協調提高效率,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體育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進程。
一、學校體育的開放課堂培養學生專注傾聽的習慣。
專注傾聽是課堂學習的關鍵因素,也是學習習慣的根基。專注傾聽了,才能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性與持久性,才能保證學習的質量。體育課堂是一個戶外開放的課堂,受干擾的因素很多,一個聲音,一個畫面,一個動作都會將注意力分散,當注意力分散時,知識點,知識的結構就會成為盲點。體育教學就是要在開放的環境下時刻抓緊學生,不讓學生注意力“溜號”。
1、體育教師要用簡潔有力的語言,讓學生好聽好記。比如學習排球的正面雙手墊球時,老師講解墊球的要領,歸納為“一插,二夾,三抬臂”。簡短的七個字就可概括一個難度較高的技術動作,讓同學們容易接受,也樂于接受。經常用簡潔的語言刺激,同學們認真聽的習慣就逐漸養成。
2、體育教師要用有趣規范的的競爭,讓學生聽清聽懂。中學學校體育項目主要有田徑項目,球類項目,在進行項目時必須清楚該項目的方法及比賽規則,否則可能會失敗,甚至輸掉比賽。比如田徑項目中的接力比賽,接力時必須在接力區內完成,交接完接力棒后不能影響其他隊,而怎樣交接棒,如何站位,接力隊員的之間的銜接都影響最后成績,比賽的勝負。所以認真聽老師講解要領,講解規則十分重要,才能指導幫助自己完成技術動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賽的勝利。
二、體育課堂的技術學習,養成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
古代有句名言:“學源于思”。在生本課堂理念的指導下,思考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也是創新的首要條件。體育教學不僅僅是培養會動腦的運動員,更是要培養有思想的行動者。
1、體育老師要用技術動作的學習練習過程,培養學生理解領悟的能力。比如學習籃球的行進間投籃,老師講解技術時,用“一大,二小,三起跳”很簡潔的語言概括,“一大”是什么意思?是指控制球時的第一步要跨大,而很多學生控制球和跨步不能協調,大多數學生是控制球后跨步,這是違例動作,怎樣讓動作協調,并遵守籃球規則呢?需要同學們積極思考,觀察老師的動作示范,再思考,在大腦中形成影像,反復練習體會,發現問題,不斷思考改進,從而獲得正確的體驗,然后在思維指導下,鞏固技術動作,形成基本的動作定型,達到了這個階段,技術基本掌握。要將技術運用到實戰中,這需要思考的再加工。
2、體育老師要用技術學習的成敗得失,培養學生反思總結的能力。比賽結束思考并沒有結束,總結勝利和失敗的原因,思考仍然在其中。在籃球比賽中,如何將球傳到隊友手中,傳球的力量根據隊友距離的遠近,傳球的位置根據隊友移動的路線,傳球的方法根據防守隊員的站位,這一系列的過程是大腦的思考過程,思考判斷正確就可能得分,取得比賽勝利,思考判斷錯誤就會失球失分,甚至會輸掉比賽。
三、體育項目競技性,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麥田的守望者》中有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場球賽,我們要遵守每一項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是的,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只有遵守既定的規則,才能將比賽進行到底。體育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理解體育的秩序、節制和約束,理解體育的科學性和公平性,然后嚴格地執行各項規范要求和規則。
1、體育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理解規則。理解規則是遵守規則的前提。田徑項目比的是快、高、遠,追求快、高、遠的前提是按照規則規定去完成,比如長短跑,運動員起跑時必須發令槍響后才能起跑,在之前起跑,違反了規則,失去了競賽的公平性。比如三級跳遠,三級跳遠的技術動作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單腳跳,跨步跳和跳躍。單腳跳必須是踏跳腳踏板著地,跨步跳則是異側腳著地起跳,在空中做蹲踞、走步或挺身動作,然后是雙腳著地。任何不規范的技術動作,不論成績如何,將會被判罰。
2、體育教師要培養學生遵守規則。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辦第一屆奧運會始,就出現最早的競賽規則。按照規則去完成技術動作,按照規則比賽,按照規則取成績,那樣就形成了良好的秩序。經常用規則刺激,學生便會建立起遵守規則的習慣,這種規則延伸到社會范圍,學校范圍,甚至在生活學習之中。這樣整個社會就會井然有序。學校體育活動中有很多的規則要遵守,每年進行的學校田徑運動會,班級籃球比賽,足球賽,跳繩比賽等等。同學們經常參加各種比賽活動,規則的意識和習慣逐漸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