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娜
【摘要】中職計算機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多手段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有效、實用。文章重點從教師要了解學生、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提升自己專業水平,創新教學形式這三方面入手來提高其有效性。
【關鍵詞】計算機課教學 低效 有效性 整體觀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軟件發展的推陳出新,使得我們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使學生掌握每一種軟件的使用,而應該教會學生學習探索的方法。同時,還必須鼓勵學生敢于動手,勤于實踐,從而掌握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不但關系到你的教學能否順利進行,更主要的是關系到學生的職業水平,發展前途,作為一個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教師,經常思考這個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來改善低效課堂的局面是很有必要的。
中職計算機課的特點是應用型為主、可操作性強、但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距離、沒有很實用的教材。中職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的特點是學習目的不明確,當初選擇專業時完全是以為學計算機專業好玩,能打游戲,能上網;學習基礎較差,容易產生畏懼情緒,一遇到困難,就退縮;自我評價低,自信心不足,學習中容易產生敵意和對抗。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如何能更好的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呢?
一、在課程開始前做到兩個充分了解
充分了解所要授的課程,傳統的做法停留在對課程教材的了解,計算機課由于其自身更新迅速的特點,要求我們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時,還要對其與其它課程的關系、其發展方向以及與職業的關系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做到知之其然,還知其所以然。例:在教PHOTOSHOP這門課時,當時采用的是《中文版Photoshop CS4從入門到精通(2DVD)》,思維數碼編著。本書系統、全面地講解了中文版Photoshop CS4的軟件功能,包括圖層、通道、路徑、顏色管理、蒙版、濾鏡、文字、動作、腳本以及Bridge、Camera Raw等,內容含量豐富,步驟講解詳細,示例效果精美。可以說教材是很不錯的。但仔細研究發現,教材講的完全是通用性的知識,到底如何在具體的行業中應用卻提得很少。這時,筆者把PS做網頁、做廣告等項目加到課堂教學中,忽然發現學生學習的興趣明顯增強,效果明顯提高。為什么呀,因為他們覺得學到有用。學會就能夠用它做網頁、做廣告設計等。
充分了解你要教的學生,學生存在差異。作為教師要了解這些差異,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在講授《Photoshop》時,筆者事先通過問卷調查、談話了解等方式方法摸清學生的基本情況,大多數同學對網頁設計、廣告設計感興趣,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對這門課什么都不想學。因此將全班學生按異質分組,每組3至4人,感興趣的作為網頁、廣告設計公司,不感興趣的作為客戶,在學習中,模擬現實,公司做到“客戶”滿意為止。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消除了課堂的消極因素,效果自然提高。
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術
如今的職業能力不是單靠某一門課程就可形成,一門課只是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一份子,作為傳授知識的教師,單一的知識結構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了。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之余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在講授《Photoshop》開始時,筆者沒去關注網頁、廣告方面的知識,只知道熟透工具的使用,教會書上的例子,教學任務是完成了,可學生出去后還是什么都不會。后來就去找原因,發現中職學生的特點是教師教什么,他就學什么,很少有推廣應用。因此,筆者就苦鉆頁面和廣告設計方面的知識,注重自己的審美觀的培養。再教這門課時,筆者發現中職學生也能做很多項目。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術尤為重要,中職學生往往佩服有本事的教師,尤其是你的本事能在社會上施展,他們更是崇拜。筆者講授《Photoshop》時,同時又為一些公司做網站,上課時用這些項目講,學生自然愿意聽你的。所以授一門課時,千萬要檢查自己是不是這方面的權威,如果不是趕快練。
三、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協作學習”
互相協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特別對計算機這種重實踐的學科來講,更能發揮它的優勢。首先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師生之間的交流從心理上有它先入為主的優勢,學生之間的交流更能用同齡人之間所特有的語言與方式進行,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其次,學生從心理上非常樂意去幫助他人,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同時能緩解教師幾十名學生的課堂輔導任務,不但使學生能夠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是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懂得與他人相互協作的重要性。
在計算機課堂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協作小組分組,通常以3-4人為一組,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然后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等因素,采用互補的原則來安排,最好在同一小組里有較好、中、較差三個層次的學生,有利于提高協作學習的效果。為了協調組內關系,需要確定一個組長,主要負責小組內任務分配、協調組內成員等工作,以保證小組內和諧共處。組長的人選可由教師指定學習成績和協調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把實踐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掌握教學內容。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大小要與教學進度的不同階段相配套,在學習每個單元新知識點的時候,適宜布置一個或幾個比較小的任務,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完成課堂作業;而在單元或課程的綜合階段,適宜布置一個比較綜合的任務,要求協作小組成員去分工協作完成的大作業。大作業的設計盡可能具有綜合性、可分割性,保證學生既是對已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又可以把任務分割成幾個獨立的模塊分配給不同的小組成員完成。
總之,課堂效果的提高是個復雜的工程,在實際教學中,除了采用上述措施和策略外,還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和組織教學的能力,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適應課程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逐步提高計算機課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 [A].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M].國 家教委電教辦樟木頭培訓中心,2013,(3). 、
[2]“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究”,《專業課教學改革初探》,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