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劍
摘要:面臨交通[1]擁堵問題,在對動態交通體系研究改進的同時,我們或許可以從靜態交通入手。用合理規劃停車場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停車習慣及停車方式,從而控制駕車出行的路線,迫使駕駛人在一定程度上選擇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達到緩解交通流密集區域交通壓力的目的。
關鍵詞:交通 靜態交通 停車場 交通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u4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b)-0000-00
1引言
交通擁堵致使交通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駕駛人交通違法,造成交通事故的誘因之一,所以改善交通擁堵,提高通行效率成為現今交通管理者管理交通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交通管理者在管理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時,使用更多的是對動態交通的管理,比如調整交通信號配時方案,分時段的車輛分離通行,指揮、疏導、分流,單向交通,宣傳號召盡量選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等。我們可以從靜態交通管理入手來輔助動態交通管理,一同改善現有的交通問題。本人重點對靜態交通管理中的停車場管理進行思考研究,從這個點出發找到了一些方法輔以改善現有交通問題。
2 出行選擇
2.1 出行條件分析
人的出行一般來說是一種有目的行為,即從出發地至目的地的過程。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無目的出行,為此本人進行了一項小型調查。
調查目的:通過對受訪人出行原因的調查,獲得有目的出行和無目的出行的數據,從而進行兩者對比分析。
調查樣本:首先分別選擇周一至周日的9:00、12:00、15:00、18:00、21:00五個時間開始點,選擇地點為烏魯木齊市哈密路建銀小區出口,每個時間點綜合選取30人為樣本(隨機抽取男、女、老、幼、駕駛人、騎行人)。
調查結果分類:工作、上學、探親訪友、購物、遛彎健身、有事等原因作為有目的出行類別;隨便轉轉、心情不好走走等作為無目的出行類別;你管我、不接受調查者不納入樣本。
調查結果:見表一(表格數據部分前者表示有目的出行數,后者表示無目的出行數)
說明:由于工作時間關系及人員缺少,本次調查周一至周日不是連續進行,總計4周完成。樣本選取數量較少,但從樣本數據隨機變化反應看出樣本數據可用。
調查結果分析: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周一至周日各時間點該小區出行人員有目的出行占有絕對比重,無目的出行方式受星期幾與時間的影響不大。
從此次小型調查不難看出,人們出行絕大多數是有目的,且本人在調查中發現,所有調查人員中駕駛人有目的出行的比例最高。
2.2 出行方式選擇
既然前一節得出人們出行絕大部分為有目的出行,那么這些人在出行時就會有目的的選擇出行方式。目的地較近的多數會選擇步行方式,比較遠些的會選擇自行車或者機動車方式。然而在全國大城市中,往往出行目的地都比較遠,且道路條件不太適合非機動車通行,再從省時間的角度考慮人們往往會選擇機動車作為通行的工具。
那么在公共交通工具和私有交通工具間又會怎樣選擇呢?利用工作之余我對學校50名學生的出行方式進行了一次調查。因為是學生,無私家車條件,所以僅提供公交車和出租車兩種選擇,目的地提供10千米和30千米兩種。調查發現:
如果單次公交線路不經過目的地,還需步行,距離10千米有16人選擇公交車,34人選擇出租車;距離30千米有38人選擇公交車,12人選擇出租車。
如果需換乘公交車,但可以直接到達目的地,距離10千米有18人選擇公交車,32人選擇出租車;距離30千米有36人選擇公交車,14人選擇出租車。且學生還表示換成次數越多,越不愿意乘坐公交車
如果單次公交線路就可以到達,距離10千米仍然有28人選擇了出租車。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出行成本是學生們選擇出行方式的重要依據。我們還可以看出公交車能否到達目的地也是學生們采用何種出行方式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學生還提出,如果在高峰期會更多考慮出租車出行,因為這時出租車比較快速,而且公交車乘客多,出行舒適感差。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在對出行方式進行選擇時一般會考慮出行成本、出行便捷性和出行舒適感這三個方面。而對于有車家庭來說出行便捷性和出行舒適感會優先考慮,我們要限制交通量,針對對象也正是擁有機動車的駕駛人。
3 停車需求與停車場抑制、導向
我們已經論證人們出行絕大多數為有目的出行,并且出行人選擇了機動車出行方式,那么就會在某些城市或者這些城市某些區域產生嚴重交通擁堵問題。與此同時我們就會知道出行為了到達目的地就會對目的地有無停車服務特別關注,這樣就產生了停車需求,也可以說是人們選擇了機動車出行方式而必須的一種需要。所以停車場作為一種停車服務就必然會對出行人群產生抑制和導向作用。
3.1 停車場的抑制作用
我們假設一下,出行人A從起始地想要到達目的地甲,A有兩種選擇,一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二是乘坐私有交通工具。又假設公共交通工具可以直接到達甲地,那么A會怎樣選擇呢?在前面我已得出結論,那就是在考慮到便捷性和舒適性的前提下,A有很大可能會選擇乘坐私有交通工具出行。但如果甲地沒有可供私有交通工具停放的場所,即不提供停車服務,那么A就有可能不得不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我們可以很容易明白,當私有交通工具失去便捷性這一特點的時候,人們便不會選擇。同時也就可以證明“便捷”是私有交通工具的最主要特點,如果失去這一點,多數人將會放棄它。停車場在規劃時就可以利用這種抑制人們便捷需求的特點來減少私有車輛出行,從而在一定程度減少現有交通量。
在抑制人們追求“便捷”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停車場來抑制人們對于出行選擇的第二個條件,出行成本。我們先來看截止網絡上的一幅圖片(圖一)。
圖一
從圖一我們看到該地區路內停車場的收費情況,先不論停車收費的高或低,因為每個人對停車收費的心理價位有區別,但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在這個收費基礎上進行調整,增加收費,一部分之前愿意停車的駕駛人可能就會放棄,因為出行成本增加了。
所以通過停車場增加服務收費金額,從而增加出行人乘坐私有交通工具的成本,達到迫使一部分原有私有交通工具出行人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目的,這樣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現有交通量。
3.2 停車場的導向作用
我們可以利用停車場對人們出行進行導向,比如在交通擁堵線路或區域取消所有路內停車場,輔以全線或區域禁停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在城市中心區域,少建甚至不建停車場,會有效限制私有交通工具進入,達到控制交通量的目的,減少擁堵;在交通量較大區域的停車場可以提高服務收費,迫使一部分私有交通工具出行人放棄而改為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單方面利用停車場抑制及導向是不夠的,從出行人要求便捷、出行成本底、舒適性好的角度出發,加強公共交通服務、加快公共交通路網建設、提高公共交通工具運行效率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4 停車場規劃原則和方法
有了之前的論證說明,對于如何科學有效對停車進行規劃,我進行了思考,現提出以下的規劃原則和方法。
①提高停車場收費及服務。提高停車場收費可以增加人們出行成本,迫使出行人群會更加優先考慮公共交通工具。一味提出“公交優先”策略,單方面增加公交、地鐵線路和覆蓋區域只是單方面提高公共交通服務,在私有交通工具出行成本較低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還是會選擇私家車出行,尤其在出行線路較近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更多考慮舒適性及便捷性。提高停車場收費便是獨辟蹊徑的落實“公交優先”策略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有可能是強制人們對出行方式進行選擇的,并非出行人群本身意愿所為,但對于交通管理,保障人們對暢通的交通需求來說是正確的,有效的。當然在提高停車場收費的同時作為交通管理者也應該意識到,要將這種“強制”還利于民。我們可以用這些“高收費”用作停車場管理優化及服務優化的保障,形成良性循環。
②少中心、多城郊。城市中心,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交通的中心。交通管理者要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工作重點就在這里。停車場具有抑制作用,如果在城市中心少建甚至不建停車場,出行人選擇私有交通工具的“便捷性”特點沒有了,其中大部分就會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之交通管理向“公交優先”側重,人們也會欣然接受。相反在城郊,交通擁堵問題幾乎不存在,引導出行人在城郊更多選擇私有交通工具,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城郊道路交通量,利用道路更加合理化。同時交通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影響,加快城郊地區經濟發展。
③統一規劃、加強重視程度。我國現有停車場種類繁雜,管理混亂。統一規劃就是要求國家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對停車場位置、收費、服務水平、人員等按照相關標準統一合理規劃,然而停車場歸屬單位甚至歸屬個人的情況隨處可見,這樣就會嚴重破壞道路交通秩序,那么之前所提到的用停車場來解決動態交通問題的目的永遠不會實現。
5 觀點總結
停車場管理是靜態交通管理中最重要一環,可以代表靜態交通管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提出的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安全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提高通行效率目標起到積極作用。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采用靜態交通管理手段管理動態交通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用好停車場會對出行起到抑制導向這一特點,在管理動態交通時會更加得心應手。
在很多交通管理者眼里交通秩序的維護管理就是動態交通的管理,而靜態交通就是停放不動的車輛,無管理必要和難度,一味管理行駛的車輛,而對停放不動的車輛視而不見這是最致命的。事實上靜態交通管理和動態交通管理一樣重要,它們就像是交通管理的兩條腿,任何一方有缺陷,這條路走不好也走不長。
注釋:
【1】本文中所提到的“交通”均為“道路交通”的概念。
【2】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2011年5月1日起實施。
參考文獻:
【1】樂建鑫,周竹萍.靜態交通管理的內涵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S2期.
【2】過秀成.城市停車場規劃與設計【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