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軍 劉城 賴明明
摘要: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對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來說意義重大,加快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是實現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文章在分析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討論文化產業集群優化和金融支持創新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機理,最后提出促進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一是創造外部環境,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資助力度;二是增加發展動力,進一步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的“引智”力度;三是提升發展檔次,進一步打造文化產業資本運營的“汕頭市”品牌。
關鍵詞:文化產業;產業集群;金融支持創新;發展建議
一、 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改革開放領先全國的廣東省,積極呼應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效明顯。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文化產業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
作為經濟特區的汕頭市,近年來不斷扶持傳統優勢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方面,在玩具、光盤音像、印刷、文具等文化產業領域取得了較快較好的發展,從產業集群的角度進行了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各類金融活動積極融入當地文化產業,在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文化產業投資方面表現地尤為突出。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信息化、數字化和集聚化以及金融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不斷滲透,以及汕頭市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建立,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進入了“快車道”。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汕頭市文化產業如何從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布局等方面入手進行產業集群優化升級,如何從金融支持地方經濟轉型進而推動文化產業與制造業的互動協調發展,仍然值得關注。
二、 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1. 汕頭市文化產業取得的成績。
(1)文化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文化產業支柱地位更加突出。目前,汕頭市八大支柱產業中文化產業占據三席,分別為新聞出版與印刷包裝裝潢、動漫創意文化及音像制品、工藝玩具與文具。汕頭市全市初步形成了動漫玩具、光盤音像、印刷、文具等文化產業集群牽頭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近年來,汕頭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9%,在廣東省各地市中排名靠前,超過全國3.82%的平均水平。據統計,汕頭市共有8個文化產業項目獲準進入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目前在廣東省所有地級市中排名第一,全市共有22家上市企業,其中有5家是文化產業企業,同時還擁有國家重點動漫企業1家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由此可見汕頭市文化產業支柱地位突出。
(2)文化產業交易日趨活躍,文化產業投資全面發展。汕頭市文化產業展會活動發展較快,目前成為多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承辦地,如1999年舉辦的中國(澄海)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已經成為國內最具國際化、專業化的玩具禮品交易展會之一。2009年開始的汕頭市文具博覽會也逐漸成為國內外文具博覽交易的品牌性展會。文化投資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民營文化產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在玩具、印刷、音像業等產業中,民營企業比重高達90%以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廣東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汕頭市運營中心打造的“華僑板”正式啟動,可以預測,僑資性質的資本的文化產業將在汕頭市不斷發展壯大。
(3)文化產業創意效應明顯,文化市場體系逐漸完善。汕頭市文化產業創意效用開始顯現,創意價值帶動文化產業的品牌化發展。汕頭市除了打造出“奧迪雙鉆”、“驊威”等中國馳名商標,還打造出“星輝”、“佳奇”、“飛輪”等廣東省著名商標。2014年,國家工信部將玩具產業列入“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單位”,并授牌“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玩具產業試點地區”,這是我國首批22個國字招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單位之一。2015年,汕頭市順勢而為成立了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汕頭市從市場經營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入手,不斷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了由娛樂市場、音像市場、演出市場、電影市場、網絡文化市場構成的,開放、有序的文化市場經營體系,并建立了以政府綜合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
2. 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1)文化產業結構層次不合理。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相關部委聯合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國統字〔2005〕2號),文化產業核心層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和文化藝術服務四大類①。對照這一標準,汕頭市的文化產業核心層相對落后,比例較低;相關外圍層包括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和其他文化服務三大類,汕頭市在這一層面的占比例也有待提高;相關層包括的文化用品、設備和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以及文化用品、設備和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這兩大類,汕頭市在這方面發展情況較好,與前兩者相比,仍需調整比例。總之,汕頭市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比例不合理,新聞、出版、發行、版權、廣播電視電影和文化藝術服務等核心層發展相對滯后。
(2)文化產業布局還需要優化,政策扶持還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汕頭市文化產業的集約化程度還比較低,沒有形成統一規劃和科學布局,文化產業的效益急需提高。據不完全統計,汕頭市現有玩具企業4 000余家,但是規模以上企業不到400家,另外圍繞動漫玩具的衍生設計還需要放到廣州來完成。根據筆者查閱到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2011年~2014年,奧飛動漫、群興玩具、互動娛樂、驊威股份等5大上市文化公司生產總值占汕頭市年度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2.09%、2.52%、3.18%、3.57%②。可以發現,汕頭市文化產業產值較集中于幾家大型企業,且占比逐漸提高。另外文化產業政策不夠完善,缺乏引導企業進行國際化發展的系統性政策。政府對于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統一規劃和指導協調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需要進一步加大。
三、 產業集群優化與金融支持創新:基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機理分析
1. 文化產業集群優化的機理分析。
(1)文化產業集群優化的定義分析。根據邁克爾·波特(2007)的產業集群理論,產業集群是指特定區域地理上集中的眾多具有交互關聯性企業、專業化供應商、配套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提供支持的金融機構及其他相關機構組成的群體。客觀而言,產業集群從規模經濟理論、產業區域理論和增長極理論三方面都較好地闡釋了其對產業發展的實踐價值。本文在融合三方面理論的基礎上,討論汕頭市文化產業集群與優化發展,本文認為文化產業集群優化,是指由于相關文化產業處在同一地理位置,各種生產要素能更好的實現優化配置,從而使得企業生產率提高和綜合競爭優勢提升,最終能形成有別于其他區域不具備的產業效應。就汕頭市文化產業集群優化而言,應該可以在連接政府“引導”的基礎上發揮出市場的“主導”作用,從而提升文化產業的市場配置效應。
具體而言,通過政府的宏觀產業規劃和政策引導,將高等學校、企業原創設計中心和金融機構這三方面力量連接到產業集群的“優化”這個焦點上,通過“優化”來發揮市場的機制和企業的能動性,將文化產業企業的上下游配套企業精準鏈接到汕頭市的動漫玩具、光盤音像、印刷包裝及禮品文具等文化產業上,實現資源優化后的共享,朝著實現帕累托均衡狀態推進。
(2)文化產業集群優化的機理表現。首先,文化產業集群優化應該是文化內容的創意優化。文化產業的內容核心在于創意的集群,而只有創意和創意人才的匯聚,才能出現企業的集群。由于高附加值的文化企業都是圍繞創意進行生產,因此如果一個產業集群的核心不是創意而是制造的話,那么這樣的集群只能算是制造業的集群而不是文化產業的集群。其次,文化產業集群優化應該需要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化。文化產業集群優化本質上需要借助文化資源進行設計和創意,進而生產和加工文化產品,然后借助版權保護、推介、市場營銷實現文化商品的市場價值,最后獲得直接收益及衍生收益,以及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化。
2. 金融支持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機理分析。
(1)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創新的定義分析。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內核和動脈,在經濟運行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支持創新理論起源于熊彼特(1912)的相關論點③,后人圍繞其創新理論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本文認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創新指的是利用金融政策、組合金融工具、運用金融資產助力文化產業創新主體,推動文化產業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一系列金融活動。
(2)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創新的機理考察。本文所說的“金融”不是狹義的貨幣銀行與信貸交易,而是以資本為紐帶,形成圍繞某特定對象進行的一個循環系統。因此,本文提到的文化金融指的是金融在支持文化產業上圍繞創新產業活動和實現產業價值而進行的一系列市場行為。它既不是簡單的傳統“合作”,更不是金融與文化產業的簡單“融合”。就汕頭市文化金融支持創新的機理而言,一定要在連接到文化產業的“價值性”和金融市場的“配置性”基礎上實現兩種產業機制和內在經濟機理“協同性”的滲透。在通過貨幣銀行機構圍繞文化資源建立適合文化產業需要的市場評估制度,根據相關文化產業企業的財務生存能力來進行文化金融創新,然后根據不同的文化資源、分層文化需求背景下的不同消費者帶來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進行不同的資源配置,從而實現不同層次的信貸交易。
首先,文化金融支持創新的對象是高附加值文化產業。在金融支持創新的實施中,金融的本質是資本追逐利潤,哪個產業能更好地實現利潤,金融資本必將向該產業集中。與文化產業相比,建筑業、制造業等產業因為能更快實現市場交易從而更容易獲得金融資本青睞,就市場交易價值,傳統文化產業無任何優勢而言,只有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才能獲得金融創新支持。
其次,文化金融支持創新的核心在于創新金融運營。由于運營對象界定為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所以這類文化企業能較好地滿足金融逐利的需要,其核心就變成了如何創新金融運營來實現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發展。那么,就文化產業的評估方法、風險控制、投融資手段、衍生產業估值、貼息支持等金融活動都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
四、 基于產業集群優化與金融支持視角的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建議
根據本文提到的相關理論,對照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圍繞前面相關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建議。
1. 創造外部環境: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資助力度。加快汕頭市文化產業四大類核心層的發展,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資助力度。具體來說,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力度和意識。比如,汕頭市相關部門可以將常規化的知識產權宣傳和不定期的講座培訓結合起來,將強制性學習和自愿性選修結合起來,為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社會大眾和文化產業企業員工提供知識產權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加大執法力度,維護原創文化企業的合法利益。想要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惡性循環,關鍵在于加大對于侵權事件的執法和查處力度,汕頭市相關部門要花大力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來凈化和保護原創文化產業知識產權市場,假以時日,必將實現汕頭市文化產業集群從創意內容上的優化發展。
2. 增加發展動力:進一步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的“引智”力度。進入21世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圖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廣納各類專業人才為產業集群優化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廣納“才源”才能獲取“財源”,引進“智源”才能獲得“資源”。由于文化產業集群優化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集聚作為基礎,因此,汕頭市一定要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上多下功夫。一方面,加強人才培養,汕頭市本土高校如汕頭大學、汕頭市職業技術學院等要進一步圍繞行業需求改革教學計劃和創新培養內容,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培養既有專業基礎又有創新意識的高級人才。企業也可以針對自身要求邀請行業領域專家對員工進行技能上的培訓和管理知識上的培訓。另一方面,利用汕頭市的海外華僑人才資源優勢,建立政策吸引海內外高端優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使汕頭市實現人才方面“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環發展。
3. 提升發展檔次:進一步打造文化產業資本運營的 “汕頭市”品牌。創新各類金融行為支持文化產業的集群優化發展,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目前汕頭市有奧飛動漫、星輝車模、驊威股份、群興玩具、邦寶益智共5家文化產業企業上市公司。已經在國內文化資本界呈現頗具美譽的“汕頭市”品牌,根據2014年有關統計數據計算,上述五家文化產業企業的生產總值占汕頭市當年GDP的3.57%,相比汕頭市文化產業占當年GDP的8%,幾乎可以說占了半壁江山。一方面,為了更好的擴大產業影響力,汕頭市要優先將符合上市條件的文化產業企業列入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加以培育、輔導和推介,推動更多優質文化產業企業上市融資。鼓勵有資金需求的已上市文化產業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融資、并購和重組。另一方面,可以將風投模式、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項目池模式、信托債權基金、私募股權融資乃至眾籌模式等多種金融創新工具綜合運用,提供給不同發展階段的各類文化企業進行金融支持方面的選擇。
注釋:
①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文化業態不斷融合,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盡管目前許多文化生產活動很難區分到底是核心層還是外圍層,但針對地方具體的文化產業形態,三個層次的劃分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② 由于邦寶益智2015年12月才上市,因此統計了五大上市公司2011年~2014年的數據。
③ 熊彼特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銀行家的作用十分重要。銀行家作為經濟運行的重要參與者,促使各類生產要素實現不斷組合并產生巨大創新力量,通過金融創新支持企業家的經營最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27.
[2] 汕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汕頭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汕府辦〔2013〕44號,2013-04-16.
[3] 張潔梅.基于產業集群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59-61.
[4] 李鳳亮,宗祖盼.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模式與類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34-4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文化資助現狀分析及制度設計研究”(項目號:WYM10100);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學科共建項目“文化科技融合研究:版權交易與金融支持的雙重視角”(項目號:GD15XYJ30);汕頭市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汕頭華僑經濟合作試驗區文化產業園發展模式研究”(項目號:201603)。
作者簡介:陳能軍(1981-),男,漢族,湖南省衡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理論經濟學(在站)博士后,經濟師,研究方向為文化創意經濟學、文化金融;劉城(1982-)男,漢族,湖南省湘鄉市人,中南大學管理學碩士,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科員,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公共管理;賴明明(1965-),男,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汕頭市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創意經濟、傳媒經濟。
收稿日期: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