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 羅麗娜
【摘要】以遼西丘陵區中小河道特點,結合本地多年治河經驗,提出了生態治河,即以營造防浪防沖林帶,護岸固灘林帶、經濟林帶來形成集防洪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生態治河模式。降低了治河工程費,簡單易行,改善了沿岸人民群眾生存和生活環境,充分開發利用河道資源,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丘陵區;中小河道;生態治河;可持續發展
1、引言
近年來,人們在理論上逐漸改變傳統水利的觀念,提出了現代水利工程的新理念,即工程水利、資源水利、環境水利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生態水利。本文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本地河道的自然特點,提出了生態治河,以此探索出丘陵區河道治理的新模式,即以營造護岸、護堤林等植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生態治河模式,不僅降低了直接工程費,而且延長了植物工程使用壽命(無限循環),從而實現防洪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2、實施生態治河模式,實現最大防洪效益。
2.1 堅持河道整治原則和治理方針
河道整治規劃原則主要包括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勢利導,重點整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具體規劃中要掌握準確、詳實的基礎資料,制定出合理性、科學性、可操作性較強的整治方案,同時堅持科學求實、遠近結合,合理布局,綜合治理的指導方針。
2.2 依據防洪標準,確定河道過水斷面寬度
丘陵區的中小河道的防洪標準一般為5-10年一遇,根據經驗并結合實際,同時參考有關規定,具體確定流域面積在百平方公里以上,5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的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流域面積在百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的防洪標準為5年一遇。按防洪標準并經水文計算確定河道過水斷面寬度,根據本地洪水特點及多年治河經驗,設計水深按0.8m-1.0m計算。防洪標準10年一遇的河道過水斷面寬度120-200m;防洪標準5年一遇的過水斷面寬度80-120m。
2.3 合理確定護岸林帶寬度和適宜的營林方法
根據河岸高度、土壤抗沖刷能力和設計防洪標準,并結合成功護岸林實例來確定護岸林帶的寬度。一般防洪標準為十年一遇的河道,護岸林帶寬度50-100米,防洪標準五年一遇的河道,護岸林帶寬度20-50米。河岸低于0.8m,且土壤抗沖刷能力差的河岸護岸林帶寬度可適當加寬10-20米。防浪防沖林帶寬度占六之一(最寬不超過10米),且密植,一般株行距0.3-0.6m。商品林帶的寬度占三分之一,一般株行距2×2米,經濟林帶寬度(果樹或其它生態經濟作物)占二分之一,以河灘地實際寬度栽植果樹。多以客土充填后植樹,株行距按果樹及作物品種確定護岸林帶,包括防浪防沖林帶、速生林帶(商品林帶)、經濟林帶。
2.4 根據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確定樹木品種,實現最大經濟效益
阜蒙縣位于遼西丘陵區,境內土地面積6246平方公里,根據境內不同地區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可分為中部以“兩梨(蘋果梨、錦豐梨)”為主的特產區,南部以葡萄、紅袍杏為主的經濟水果區,東部以楊樹為主的商品林區,西北部以山杏、大扁杏、大棗為主的干果區。
河道平均寬按200米計算,過水斷面平均寬按100米計算,兩側可植護岸林帶(以沙棘為例)10米,商品林帶20米,經濟林帶70米,每公里可植樹株數分別為沙棘4萬株,楊樹0.5萬株,果樹0.9萬株。沙棘五年左右可平茬一次,幼林可做飼料,老枝可做薪碳。楊樹十年可達輪伐期,成林后按現價計算每棵100元,每公里效益可達50萬元,折合每年經濟效益為5萬元,果樹每株每年按100元計算,每公里經濟效益可達90萬元。折每年總效益達95萬元。以楊樹為代表樹種計算各區經濟效益,除沙棘防浪防沖林帶外,其余按商品林帶估算,每公里可植楊樹2.25萬株,經濟效益為225萬元,折每年效益為22.5萬元(10年為一個輪伐期),各種適宜本地河灘地果樹的效益分析。
2.3 合理配置樹木品種,選擇種植方式,實現最大生態效益。
適宜本區防浪防沖林帶的樹種主要有沙棘、檸條、紫穗槐、小紅柳、小黃柳等灌木,護岸商品林帶以小美旱、白城楊、阜雜楊等抗旱凍性能較強的護岸樹種為主,樹下種草,種藥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會更加明顯。為防止病蟲害也可以喬木與灌木混交,但防浪防沖林帶必須以灌木為主,護岸林帶需以喬木為主。
河道河灘地植樹具有通風好、水源好等自然優勢,借用此優勢可密植樹種,易成材,不但經濟效益可觀,還可以實現最大生態效益,即保護了兩岸土地資源,又改善了生態環境。據多年觀察,有護岸林的河道在同樣的大風天氣內,河道內無太大的灰塵,空氣質量好;并且在枯水期內會發現同一條河道內,有林木的河段有明流,無林木的河段無明流現象。
3.結論
生態治河適用于丘陵區洪水流速快、歷時短、水位低的寬淺式河道。通過合理營造護岸、護堤林,可保護河岸、固定河槽、增加河床的抗沖刷能力等防洪效益外,還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改變丘陵區人民群眾生存和生活環境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決定因素。
“三分建、七分管”,同樣適用生態治河模式,為此,必須明確責任,嚴加管理,做到造一段,成活一段,有效益一段。按照誰造、誰管、誰受益的原則,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也可采取集中造林,公開拍賣等多種管理方式,最終實現最大的防洪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使河道管理與治理有機結合,充分開發利用河道資源,實現河道管理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宋鑫,男,1984年8月出生,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河道管理站工程師,從事道河道治理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