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峰
摘 要: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環保教育是教學的需要,更是社會長遠持續和諧發展的需要。文章提出化學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榜樣,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化學教學既要講授基礎知識,又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將化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要養成環保的意識;生活是學習的外延,要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環境,為環保做出貢獻;通過社會活動和法律法規的學習進行環保教育等教學建議以資借鑒。
關鍵詞:環境關注;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2-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57
經濟的發展需要和諧的環境做依托,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發展,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因此,環境科學知識也應該成為組成每個人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知識的灌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現代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筆者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誘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是學生的偶像和榜樣,在教育學生之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表里如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并落實到具體的事件中。
如果見到地上的紙屑、果皮,或者是講臺上的一抹粉塵,我們能夠不動神色地自然而然地撿起或擦掉,這比任何的教育語言都有力度,學生也會將這種事情當做自己份內的工作,自覺去踐行。
二、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環保教育齊頭并進,相互促進
化學教材在注重學習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能體現人文精神,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如“空氣的組成”這一節,學生不僅要了解空氣、氧氣對人類、動物、植物的重要作用,還要了解不同地域的空氣成分可能有差別。
我在講解這個問題時結合本地實際,讓同學們比較:教室內的空氣與操場上的空氣的區別;雨過天晴后的空氣與多日晴天的空氣的區別;化工廠附近的空氣與南湖公園的空氣的區別。通過這些實例讓學生認識到空氣會被污染,自然過渡到下一個問題——空氣的污染與防治。讓學生六人一組進行討論,例舉本地空氣污染的情況。學生興趣高漲,5分鐘內找出本地許多污染空氣的現象:
1.山丹煤礦的鳥都是黑的、大白粉廠的柏油馬路是白的。面粉廠工作的阿姨眉毛是白的……
2.化工廠附近很難聞、汽車走過去時很難聞、屠宰場門口看著很干凈卻很臭……
讓學生尋找有關資料了解這些氣體和粉塵對環境的污染造成的惡果,使學生樹立保護空氣的意識。
三、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環保理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但是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由于受到實驗條件的限制,很容易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如果我們放任不管,就會產生污水亂流、毒氣亂冒的現象。此時正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最佳時機。
(一)化學實驗教學要力求用最少的藥品,獲取最佳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
例如,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對于硫粉的取用量必須限制,硫粉太少,實驗的現象不明顯,學生很難觀察仔細;硫粉太多,又會產生較多的有毒氣體S02,如果擴散到實驗室中,就會對師生的健康造成威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這個實驗時在瓶底先放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以達到吸收有毒氣體S02之目的。
(二)正確處理廢棄物,使學生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
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適當選取藥品以減少廢棄物,更要對產生的廢棄物進行正確的處理,有的還可以再重新利用。例如:高錳酸鉀制氧氣的殘留物可做鉀的焰色反應,或用于花、草、樹木的良好肥料,從而使學生在實驗中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四、第二課堂中的環保教育
生活的外延與教學的外延是一樣的,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帶學生到環保第一線去。
如在學習了溶液的酸堿性后,我們組織學生對雨水、工廠廢水、民用廢水的ph值測定后進行比較,得出被污染的水很難凈化。
我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對每個家庭、學校、城市街道進行排污調查。針對我縣白色污染的主要品種、產生量、有哪些危害、如何清運、對本地生態有什么影響、回收價值如何、回收情況如何等進行重點調查。做完之后,讓學生以 “給環保局長的一封信”為題寫出書面報告上交,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五、結合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進行環保教育
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用破環當地的生態環境換來的。國家現在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整改舉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應該從教育入手,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影響,形成環保意識,掌握環保知識,才能更好地做好今后的環保工作。
我們在介紹一氧化碳的毒害時。強調用CO還原CuO時,過量的CO應以點燃的方式及時除去,或將尾氣收集后處理,也可將尾氣用導管再引入CO還原CuO的反應容器中,循環使用。同時利用我們本地發生的煤氣中毒事件警示大家讓學生切實體會到CO的危害性,盡量減少CO的產生量。
學習了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后提出了保護臭氧層的措施:減少氟氯烴化合物的肆意排放。
六、通過社會活動和法律法規的學習進行環保教育
我國政府和許多國際組織都規定了許多與環保活動相關的紀念日,如3月12日的“植樹節”、3月22日的“節水日”、4月7日的“世界無煙日”等,我們通過這些紀念日活動向學生講述一些有關生態平衡的知識,講述自然資源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讓學生更加了解環境,增強環保意識。
總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師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全盤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通過各種方式把學生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學生的生命感和價值觀喚醒。因此,我們要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活教育和環保教育,讓中學生正視我們的社會環境,促使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獲得環保知識,直接或者間接地為改善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使他們能夠滿懷信心地面對未來,并且把創造美好的家園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
參考文獻:
[1] 王國柱.初級中學教學工作中的環保教育初探[J].新課程學習:上,2012(4).
[2] 陳衛國.化學教學應滲透環境保護意識[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8).
[3] 王軍海.結合化學學科特點進行環境保護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0).
[4] 周幗雄.化學教學中如何開展環境教育[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5).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