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寧
閱讀能力是人們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對語段的感知能力。學生在閱讀時以語文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對語段進行感知,進而對語段分析判斷、得出結論。所以,學生瀆懂語言材料就成為閱讀的基礎,如果學生讀的能力差,讀不懂或讀不透所給的語言材料,就無法進一步對語言材料進行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忽視讀書的現象是很普遍的。首先是課堂上讀課文時間少,有的課文讀一遍,有的讓學生課下讀,一篇課文反復讀若干遍情況不多見。其次,是學生讀書不認真,課外該讀的課文不讀,只有到課堂上才讀,很難達到對課文了解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課文分析的效果是很差的,學生沒有興趣,師生的雙邊活動無法展開,教師的分析、引導等于對牛彈琴,教學效果甚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教學中一般采用三種方法。
一是為解決問題而讀。這個問題是讀書的動力,不讀就無法解決問題。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就課文的主要內容給學生或讓學生自己質疑出問題,使學生讀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以寫促讀,也是促使學生的一種方法,一篇較長的課文,讓學生縮寫成短文,學生如不認真讀書就無法從中抽出主要內容,完成縮寫任務。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將近3000字)縮寫成400字的短文。有的讀一兩遍就去寫,覺得比自己寫一篇作文還難,不讀透就無法把握課文內容,也就無法提煉。而后再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之中分部
分歸納出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再把各部分內容歸納起來就是全文的主要內容。這樣通過反復閱讀達到了閱讀理解概括的目的。
以講促讀,也是一種激勵學生讀書的方法,課前導讀,要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就必須精選材料,充分準備,這就促使學生去讀書。在讀課文之前,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學生就會認真讀書,就能較好把握文章內容。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獲得知識的最有效方法是閱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豐富學生的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博覽群書,尤其是經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們的人格,豐富他們的人生底蘊,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去品味經典作品的醇香,礪煉人生的征途。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在閱讀時,只有去“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閱讀欲望會更強烈效果會更好。在導讀《三國演義》后,要求同學們說說三國,學生都能別出心裁的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中有個學生說:“我看到關公刮骨療傷忒欽佩,使我想起了《軍神》里的劉伯承,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強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這種崇高偉大的人格魅力永遠激勵、鼓舞著我,使我真正認識了什么才是偉人,我以后一定以他們為我人生的偶像,奮進的楷模。”雖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們心底的漪漣卻是永不泯滅的。“品嘗”作品如同“品嘗”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嘗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嘗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編者的美意,失去了讀者的美意,失去了時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嘗,會品嘗作品的學生才是會學語文的人,進而發展成為會學習的人。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嘗的好作品。對初中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誘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當然,在實際閱讀中,有很多經典作品的內容是遠離學生生活,不易讀懂的。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賞析精彩章節,為學生閱讀經典提供幫助。教師除了指導之外,還應創設一個閱讀經典的氛圍,如在班級張貼作品的插圖,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讓學生在這種濃郁的經典文化氛圍中成長。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內涵,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其知識領域。
(二)豐富學生想象、增進思考和善于應辨的能力。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良好的閱讀教學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首要的問題是引導學生讀好文章,讓學生在讀中想,想中讀,反復吟誦, 要在眼前能呈現出文字所表達的具體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內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畫面。這樣,閱讀才能有情感,才能進入文章描寫的情景之中。如《蘆花蕩》一課,作者在描寫葦塘倒映在水中的美景時有這樣一段描寫:蘆葦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綠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藍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白了。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我感受到了水非常的清澈”。 有的學生說:“我感受到了蘆葦和蒲草在水中顯得更綠,天空更藍,云朵更白。”我指導學生飽含深情的邊朗讀邊想象畫面,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無意識的進入了文章的意境中。這種無意識的意境投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悟入仙境,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敘述到事情發展的高潮時突然收筆,其意盡在不言之中,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此時,抓住這個空白,指點學生循著事情發展的規律,把握人物的特點進行合理想象去填補,有利于發散他們的想象潛能。例《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故事寫到有個小孩大聲的喊皇帝沒有穿衣服,其他人也議論紛紛,皇帝堅持游玩了大典就戛然而止了。至于后來回宮后的情況,課文沒有寫出來,但學生很想了解回去以后的情景,我就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把他們想說的話寫下來。從學生的習作中,我發現他們都能循著事情的發展,把握人物的特點大膽想象。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還有在閱讀《麥琪的禮物》一文,(主人公)倆相愛的人各自為了給對方在圣誕節的意外驚喜,把本來有用的東西變得一文不值,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結果大伙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分析得精辟透徹,令人稱快,有的同學竟拿牛換羊,羊換鵝,換到一堆爛蘋果的故事來論證相愛的人的相互理解。因此,我堅信廣泛閱讀不僅積累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可以陶冶情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拓展延伸,還可以提高他們的隨機應變能力和文學修養。
此外,課外閱讀量必須要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數量。學生在自己的閱讀讀物不足時,除了利用圖書室外,可通過開展讀書交流會或互相借閱等途徑去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有充足的閱讀素材,達到提高閱讀水平的目的。